正文 推行理念教育 實踐人本教學探索計算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3 / 3)

(1) 勵誌教育:學生進入大學時的典禮很隆重,除了開學典禮的激動,以後4年很少再有感動了。我校每學期都舉行開學典禮,使學生持續保持使命感和責任感。如2005年“感動中國”、“溫暖2002”等活動都令學生感動;2008年奧運會我們也組織了許多活動。這些載體使學生的學習不會脫離社會的發展,讓學生在感動中不斷升華。

(2) 方法體驗:對於基礎課(數學和物理),我們采用先做後講的方式。教師“超前”布置作業,逼著學生先預習,預習時要對老師布置的題目有思考,有想法,上課時教師要提問,然後要講解,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學生開始很不習慣,說老師的方法不好,一個學期後,課堂上傳來一片叫好聲。對於專業課,我們采用精講多做的方式。現在專業課的課時減少了,學生前兩年讀基礎課,後兩年讀專業課,專業內容如何講是教師遇到的挑戰之一。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知識架構,講主要內容,更多內容讓學生動手去學習和掌握,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果光是紙上談兵,學習就會變得非常枯燥。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課程或實驗,既要源於教材又要高於教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拔高。

(3) 行為訓練:這是彰顯素質教育的關鍵。我們設置了一門基礎實踐課,不是教師教,學生聽,而是學生教,教師與學生聽。用學生教育學生,用學生感動學生,讓學生傳遞勵誌。這裏強調的是思考後的表達與溝通,強調的是交流中的探討與共鳴。經過訓練,學生們更自信、更珍惜,對老師更尊重,知道老師上課不容易,學會理智地評價老師,學會感恩。

所以,理念教育通過勵誌教育、方法體驗、行為訓練實現,這是我們的一條主線。

四個平台(基礎平台、實踐平台、社會平台和機製平台)是教學體係的主體,我們強調以學生為本 (圖2)。其中,基礎平台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實踐平台讓學生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社會平台讓學生拓寬國際視野,機製平台讓學生可持續和動態發展,有危機感。

基礎平台是核心,如數學物理課,這是夯實理論基礎,引導主動學習的平台。教師可以采用不同教材,教學方式不是傳授式、灌輸式,而是啟發式,教師留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實踐平台是關鍵,是引導研究氛圍,樹立自主創新的平台。分為素質實踐、技能實踐、專業實習及科研實踐。

社會平台是拓展,利用上海交大的優勢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如我們與微軟亞洲研究院、IBM中國研究院、Google、英特爾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麵對麵地感受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

機製平台是保障,激勵學生不斷進取,超越自我,形成可持續發展平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通過實踐,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開展了4項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即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本科生作為第一作者,在重要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在NIPS、WWW、KDD、ICML、AAAI等頂級國際會議上發表了10篇論文,多篇論文為大陸本科生在相應國際會議上首次發表,其中最佳和候選最佳論文各1篇,屬國內領先,國際罕見。

以上談到的計算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對目前中國學生的普遍問題進行研究後提出的,相信它對中國的高等教育有較好的示範作用。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同行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