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股市再陷泥潭
海外
作者:張尚斌
從2013年年初至今,美國股票市場指數上漲了50%左右,連陷入泥潭的歐洲,股票市場指數也上漲達20%,但新興市場股票指數經曆了幾次波動之後仍在原地踏步。
新興市場受歐洲央行怎樣的影響?
全球哪個地區受美聯儲影響最大?
新興市場股市正麵臨著利空,這種利空會伴隨著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分歧加大而加劇。
美國經濟的強勁可能會導致美聯儲在2015年加息,高利率令美元的吸引力大於歐元,而新興市場股票市場的表現往往和美元負相關,這意味著一旦美元走強,新興市場通常會經曆貨幣流出。反之,美元也受到新興市場的巨大衝擊,但美元最明顯的威脅不是來自金磚四國或者其他地方,而是來自內部,即長期的貿易和預算赤字,以及超過GDP的公共債務。歐元已經從外彙儲備的候選貨幣中去除,而中國需要更多的金融市場自由化並減少外彙管製。
雖然經濟數據參差不齊,但美國經濟走強的趨勢仍在提升。據路透社報道,美聯儲正在接近加息的邊緣,美元的漲勢已經到來,同時國債收益率上升。然而,勞動力市場持續疲弱也維持了幾個季度。布朗兄弟公司的馬克·錢德勒說:“雖然經濟正在恢複,但不是健康的恢複。”
改革中的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的投資邏輯已經變得非常簡單,因為有吸引力的國家開始了改革。
在尋求收益的動力下,發達市場的貨幣政策使其繼續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貨幣供應源。展望未來,市場自由化、貿易化和法治化的國家更有吸引力。
目前,全球充斥著地緣政治動蕩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對風險資產來說並非好事,投資者的資金會轉向更安全的避風港,直到風暴消退。然而,現在不是正常時期。新興市場股市往往一開始會出現回調,但年初至今,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漲8.5%,而2013年是下跌。
新興市場指數為何2014年出現反彈?這是因為部分國家出現了基本麵上的利好。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在對高收益異常饑渴的環境中,即使是安全資產的投資者也會要求高收益,這種需求驅動的“盛會”(泡沫)有一種不顧基本麵的傾向,這掩蓋了那些資本的真正目的。諷刺的是,這種過於看好卻發生在主要新興經濟體都陷入經濟放緩之時,這些國家別無選擇,要麼重新進行市場化改革,要麼像俄羅斯那樣把地緣政治置於經濟發展之上。
過去十年的經驗表明,在新興市場反彈時期的最初幾年,利好主要來自於低收入國家的發展,關鍵是經濟自由化、融入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改革,它提高了透明度、流動性和投資者的權利,這些以前都是新興市場投資者最大的風險。也許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不僅意味著為全球製造商提高廉價勞動力,同時也意味著穩健增長的個人消費,因為這些人群逐漸會躋身中產階級。其他有利的因素還包括在這些經濟體引進現代銀行產品,隨著收益率的提高,使管理人員能夠進一步提供資金,並優化資產負債表。
這種自上而下的變化一直持續到2005年左右,當時資產收益率已經變得很低,而未來的收益將取決於更嚴格精細的分析,而美國的金融危機使得股市開始走向底部。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會發現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之間越來越具有同一化的趨勢。然而,此後慢慢出現了脫鉤,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很少依賴於發達市場的商業周期,當然,這不包含由於資產追求避風港帶動的資金流出,這種流出會使得新興市場的資本市場受到重創。
新興市場目前的狀況很像美國1920年的情形:糟糕的公司治理和漠視對小股東的責任。如今,許多國家實行的改革已經恢複了經濟增長,更多依賴國內消費而不是貿易是一個主要因素,因為一些適時的經濟刺激計劃往往和基礎設施有關。但在美聯儲和其他發達市場央行推動避險債券利率接近零的過程中,新興市場的資本市場又被點燃,這些政策促使投資者進入高收益資產,特別是2013年春季美聯儲開始850億美元月度資產購買計劃之後,到6月中旬MSCI新興市場指數下跌16%,此後該指數反彈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