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試水“輕資本”模式
金融
作者:聶斌
資本監管趨嚴以及資產膨脹給平安銀行帶來巨大的資本消耗壓力, 通過資產結構優化以及收入來源拓展,以實現“輕資本”結構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平安選擇的路徑。
平安銀行(000001.SZ)作為股份製銀行中的“黑馬”,重組以來業績令人刮目相看。但由於合並後資產業務持續膨脹,平安銀行資本消耗非常大,資本充足率水平持續下降。2013年三季度末,其資本充足率為8.91%,核心資本充足率7.43%,雖然滿足過渡期階段性達標要求,但遠低於資本充足率10.5%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8.5%的中期達標要求,一旦年末不達標,則將影響次年監管審批新設機構以及信貸資源增量分配。
在新資本辦法監管下,持續的規模擴張無疑會帶來巨大資本消耗,而過低的資本充足水平會影響銀行新設分支機構開設準入、創新業務試點開展資格及其他一些行業協會資格等,嚴重影響銀行業務的發展,所以資本充足達標情況已成為監管部門當前重點關注的風險指標。
為此,平安銀行2013年啟動向中國平安定向增資148億元,這使得年末資本充足率水平改善。同時在2014年啟動發行150億元二級資本債,通過外部渠道補充非核心資本,支持業務發展。
從2014年半年報看,平安銀行展示了良好的結構調整下的收入增長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但資產質量問題嚴重仍給其經營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高企的關注類貸款占比以及逾期貸款占比,相對較低的撥備覆蓋率均給財務表現帶來較大壓力,最重要的是其逾期貸款中超過90天的問題貸款為228.9億元,而6月末不良貸款餘額86.7億元,逾期不良率高達264%,對審慎風險管理的新資本辦法下的資本充足達標帶來較為明顯的挑戰與壓力。
資產結構調整降低風險資產權重
截至2014年6月末,平安銀行總資產比年初增長12.9%,其中貸款比年初增長10.6%,同業資產比年初增長13.1%,而加權風險資產比年初僅增長6.82%。時點加權風險資產權重僅60.1%(含表外RWA),為上半年上市股份製銀行最低水平。
由此可見,平安銀行在資產規模擴張的同時,加大了資產業務結構的擺布與調整,加權風險資產規模增長受到一定的約束,主要是信用加權風險資產增長有限(表內信用加權風險資產比年初僅增長6%,遠低於表內生息資產增長幅度)。
加權風險資產擺布與管理效果明顯,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方麵風險資產權重低,主要是資產結構逐步優化,低風險權重資產占比逐步提升同時更加重視風險敞口緩釋, 6月末其同業資產占比40%,在股份製銀行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興業銀行(601166.SH),同業資產整體風險權重相對較低;另一方麵,加權風險資產增速放緩,從業務結構看,平安調整了2013年將新增信貸資源向零售領域傾斜的策略,2014年新增信貸款資源在條線間分配相對比較均衡,零售貸款以及信用卡貸款增幅較上年有明顯放緩,而同時對公貸款增長較快,6月末公司貸款比年初增長12%,增幅已經高於各項貸款增長水平。公司類貸款增長較快, 結合其高速增長的公司存款表現(比年初增長24%),推測其在授信派生存款方麵提高了要求, 貸款派生存款能力以及沉澱率提升。
平安2014年全力優化貸款資源配置,采取了“基礎額度、專項額度、競價額度”的多層次信貸資源分配機製,促進貸款綜合貢獻度的提升,培育激勵一線提高貸款定價以及提高存款回流考核機製。
在當前”影子銀行“監管嚴格背景下,信貸資源作為稀缺資源, 定價水平要求會更高,存款派生能力更強的客戶融資項目獲得貸款發放機會更大,以該機製為抓手,推動分行以及客戶經理拓展優質項目,同時結合較高增幅的費用資源, 促進客戶基礎的夯實以及基礎負債的快速增長,存款的穩定保證其較高的存貸利差,同時也支撐其靈活的同業資金運用, 更重要的是緩釋了貸款項目風險,降低整體資產風險權重。
同業資產增量結構中,主要集中在存放同業、買入返售以及應收款項類投資中的資產管理計劃等風險權重較低業務產品。存放同業增長較多,主要是存放境外同業資產規模大幅增長。2014年以來,由於結束人民幣單邊升值,外幣彙率雙向波動幅度擴大,同時進出口增長水平放緩,境內客戶外幣貸款融資需求疲軟, 外幣流動性富餘, 因此外幣資金從平安等中資機構逐步流向擁有較多外幣運用渠道的境內外資商業銀行,由於有銀行兜底的三方買入返售非標受監管,應收款項投資有明顯增加,但主要增長產品為資產管理計劃類產品,該類非信貸投資以前主要敘作風險權重100%的項目融資貸款為標的的信托受益權,現在增加配置了較多的以投資它行存款為標的的資產管理計劃,以穿透原則看,該類資產風險權重僅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