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來,香港經濟的頹勢初現。
港元持續貶值
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經濟不景氣的原因在於“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大幅升值。但香港的跌落卻是由於港元的持續貶值。
多年來,港幣對人民幣不斷貶值,加上中國內地零關稅的特殊關照,按理說香港地區對中國內地的出口應該大幅飆升才是,但香港產業已經空心化多年,因此並無多少像樣的港產品北上。另一方麵,貨幣貶值對商品的進口抑製、對輸入型通脹的推動則非常明顯。這主要體現在進口商品的價格更高了。
由於港幣實施追隨美元的聯係彙率製度,近10年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大幅升值,也導致了人民幣兌港元的大幅升值。
民以食為天。曆年來,食品價格是影響消費物價指數的最重要的因素。從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香港消費物價指數可見,2008年香港的食品消費物價指數由2007年的106.5急劇上升至117.3,增幅超過10%。2009年本地食品消費物價指數上升2.4%。若比較2004至2010年的各項消費物價指數,其中食品的升幅更明顯。2010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2004年上升12.8%,但同期的食品物價指數增加23.4%,是衣、食、住、行四個基本需求之冠。香港的市場輸入了內地通脹,加上港幣貶值會對物價造成雙重擠壓。
中國內地正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因此,近20年來,中國內地的農產品價格是以年均50%的速度上漲。
香港市場的農產品對內地的依賴程度很高。目前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活牛、33%的活雞、100%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都由內地供應。於是,這些內地農產品的通脹,都通過出口的物價(輸入型通脹)傳遞到了香港。另一方麵,人民幣兌港元的連年升值令香港的物價雪上加霜。統計顯示,香港CPI的曲線與中國內地CPI的曲線波幅基本相同,但總是高於中國內地CPI的曲線。
而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另一個效應是,雄厚的內地資金洶湧南下,這一類外來購買力的衝擊令香港的物價扶搖直上。
急需轉型
香港地區與新加坡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人口、轄區麵積,甚至生活用水分別靠中國內地和馬來西亞供應。
新加坡的三大產業是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擁有裕廊工業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在重工業方麵,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根據2014年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在航運業方麵,2012年新加坡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越3000萬個標準箱,達到3160萬個標準集裝箱。而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近年來呈持續下降趨勢,2012年僅為2312.6萬標準箱。
香港地區的四大支柱產業是金融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幾乎沒有製造業。這些支柱產業均是嚴重依賴外部經濟區域輸血打氣的脆弱的行業。例如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資源要靠內地輸送,截至目前,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上市187家,籌資2109億美元。此外,還有約500家小紅籌公司。內地企業市值占港股總市值達56%,成交金額占香港交易所總交易額的71%;香港銀行業的富餘資金要放貸到中國內地,據香港金管局的統計,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達3400億美元之巨。香港的旅遊業要靠爭議不斷的內地客支撐,有統計顯示,自由行實施至2012年,給香港合計帶來了8000萬人次遊客和超過6300億港元的消費額。按經濟學家的說法,自由行至少帶動香港1至2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率,相當於為港人貢獻了人均1/3的薪酬。至於香港的貿易,據統計,2012年廣東省對港澳地區出口占總出口的34%,來自港澳地區的進口還不到4%。而物流方麵,由於中國的進一步開放與周邊港口機場的崛起正呈式微之狀。
今天,香港經濟嚴重依賴於中國內地的輸血。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統計分析,物流業的GDP每增加1元可以拉動其它行業增加4元的GDP。新加坡就是以港口經濟,即物流業的發展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由此相互推動發展起來的。
如今香港的港口業務在萎縮,那可是對四大支柱產業的傷筋動骨的嚴重打擊。而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鹽田港的集裝箱吞吐量於2012年已經超過香港達100萬準標箱,目前穩坐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位置。
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除了Change、除了需要經濟轉型,已經沒有退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