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珠蒙塵”
金融
作者:王幸平
香港地區已然身陷“經濟停滯,收入放緩”的“高等收入陷阱”,除去轉型,別無它法。
中國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美譽,而現在,一係列的數據和現象顯示,香港地區已經陷入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國民收入止步不前的狀況。
出現過這種狀況的國家和地區不少,最為典型的當數日本,1990年代開始的經濟低迷現象延續至今,施行了兩年多的“安倍經濟學”並沒有將其拯救。
有此前車之鑒,如若沒有強有力的轉型舉措,香港地區很可能也陷入這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失落的10年”。
頹勢初現
“失落的10年”教訓深刻,經濟學家一再用來警告可能陷入衰退的經濟體。
據經濟學家總結歸納,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經濟不景氣的狀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表現:
產業空洞化: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香港地區的情況一樣。
金融嚴重依賴地產:日本在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銀行多以兼並重組避之,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延續至今。而香港地區人多地少,金融業的發展與地產業密切相關並催生了多個巨型的地產巨頭。
創業困難:日本政府曾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注冊,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持的體製,但是效果還是不佳。香港地區雖有各種鼓勵創業的機製,但勞動力價格和地產價格太貴,嚴重挫傷青少年創業積極性,20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亦長期維持在8%以上。
貧富差距加大:日本社會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而中產階級逐漸減少。2011年,香港地區的恩格爾係數上升到了0.537,而10年前僅為0.525。香港的中產階級雖然很龐大,但經濟放緩與收入增長停止的擠壓,令許多人成為表麵光鮮、買不起樓的無產者,甚至是“負資產”。
經濟增長放緩: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隻是收入放緩甚至停滯。這與香港地區的情況很相似。香港經濟增長率多年來在3%至4%左右徘徊,不算最差。
公共債務龐大:日本債務相當之高,但香港地區奉行“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的財政政策,公共債務不大。
出口消失: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和金融海嘯帶來的西方需求銳減,導致日本陷入內需和外需都不振的進退兩難境地,也暴露了長期依賴出口為唯一生存發展之道的弊端。香港地區雖有國家對其出口產品往內地給予零關稅的力挺,但因產業空心化卻效果甚微。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統計顯示, 1至6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1603.5億美元,同比下降22.4%,占內地對外貿易總額的7.9%。其中,內地對香港出口為1547.6億美元,同比下降22.1%;自香港進口為55.9億美元,同比下降29.5%。
人口老齡化:日本逐漸邁向比其他國家都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香港地區雖有新移民的補充,但整體存在人口老齡化趨勢。
綜上所述,香港地區麵臨的問題與日本何其相似。而航運業首先爆煲,2013年3月28日,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工人發起了一場戰後最長的罷工行動,起因是近年來工人的“薪酬有減無增”。
這實在是令人驚訝。香港就是以港興城、以港築城的。在戰後經濟重建、繁榮的幾十年裏,憑借優良的港口與獨特位置的航運地位,香港產生了兩位世界級的船王。但冷酷的現實是,今非昔比,輝煌不再。
據香港地區政府統計,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近十年來呈持續下降趨勢,2011年為2438.4萬標箱,2012年為2312.6萬標箱,2013年為2240萬標箱。
然而豈止是航運業,2012年UBS發布一份關於全球城市薪酬水平的報告,其中在各主要城市工作時長統計裏,香港以年2296小時排名全球第五,日均工作9.2小時(北京、上海日均7.9小時)。許多香港白領還認為9.2小時遠遠地被低估了,更主要的是加班沒有加班費。
上世紀90年代中,香港人均收入已經達到2.8萬美元,相當於OECD經貿國家的水平,可惜自此,香港整體上除了金融業等少數行業繼續受惠於某些因素繼續繁榮外,其他行業均停滯不前。隻有10%的人口收入在過去的十五年依然上升,大多數的人口收入停滯不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於2014年5月22日公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位列第一,瑞士緊隨其後,新加坡上升兩個位次,位居第三,中國香港下滑一個位次,降至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