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理學存在狀態的再思考(1 / 3)

管理學存在狀態的再思考

管理創新

作者:張媛媛

摘要:隨著現當代管理理論的不斷更新,尤其是當前社會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當前的管理學麵貌和存在狀態也發生了改變。在這種背景下,文章對管理學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和總結,能夠更好的了解和發現管理思想以及其理論的發展進程,及各理論流派繽紛呈現的局麵,趨向管理學理論實現最優境界的局麵。

關鍵詞:管理學;發展;狀態;蹤跡

一、引言

從泰羅最早對管理的科學分析和法約爾從一般管理觀點出發對管理的經驗性總結開始,到現在的管理理論百家爭鳴,各種管理方麵的學術著作猶如雨後春筍,出現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現狀。美國的管理學家孔茨把這種局麵稱為“管理理論叢林”,而對於管理是否能走出叢林學者們觀點不同。一部分學者認為各種不同的管理理論是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逐步形成的,多姿多彩的理論觀點促進對管理過程的全麵研究會有利於管理科學的發展。持此種理論的學者看來目前管理學的叢林狀態是正常的,幾種理論相互交流、促進和補充,最終能夠成為統一的理論。而另一派學者則持不樂觀的態度,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奧迪奧恩教授,在他看來,企業的成敗應歸結為純粹的偶然,而各派係間的爭論是“盲目地飛翔”,形成統一的管理學理論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他呼籲停止為建立管理學理論所進行的一切努力。奧迪奧恩采取的是一種全麵否認管理學的極端理論虛無主義,這並不可取。

借鑒以上諸多管理學研究者關於其目前狀態的論述,筆者在管理學走過一百多年曆程的今天,對管理學的存在狀態及未來發展進行了再思考,對管理學的進行一下梳理,以期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管理學這門不算新興卻仍未完全成熟的學科。

二、關於管理學曆史的幾點思考

最初的管理理論是從幾棵幼苗發展起來的,這些模糊的、懵懂的幼苗起初沒有任何相互關係,從起源上看他們之間沒有有意識的繼承發展或者批判,彼此是相互獨立和分散的。孔茨就在《管理理論叢林》一文中分析了管理學目前的狀態,他認為由於語義上的混亂對管理的含義和範圍,並沒有在實際意義上達成一個統一的意見和理解,而是不斷地把之前研究者對管理學相關經驗的研究和分析看做是“一個先驗假設”,從而加以曲解和否定,摒棄了前人所提出的部分管理學原理,而使管理學各學派之間不願或無法彼此了解,從而造成了目前管理學處於叢林狀態。目前,關於管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命題在當前的學科界已達成共識,接下來需要證明的就是要管理這門科學存在的特性,也就是能否找出它成為科學的根本性的特征。其它被公認為科學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經濟學,它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所包含的科學原理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在不同的自然、曆史、社會條件下,這些原理是普遍適用的,也即具有普適性這一特點,通過對管理學曆史和發展蹤跡的梳理,證明了管理學成為科學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1. 管理學前提的再思考。管理學理論從其出現開始,就注定要經受多種管理活動的檢閱。目前來看,管理學理論並不是從假設產生的,實證分析是管理學理論產生的根源,也是其重要特征。同時,管理學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這些原因決定了管理學的變化和發展,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理論和體係。此類環境是管理學理論出現的土壤和根源,管理學目前仍沒有統一的理論,其前提性的原因就是不同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養分不同。從古典管理學基礎理論的創始人——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以及法約爾的組織理論開始,到梅奧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以及到現代的管理理論叢林,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2. 管理學“人性假設”的再思考。雖然在應用管理理論中也存在著一係列人性假設,但是單單從這些人形假設出發構建管理理論模型明顯不夠充分。管理學研究需要在一個非常抽象的人性假設模型下,去分析在某一特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行為。並且基於此建立科學的理論體係,促使管理學科的科學化。進而把人形假設模型的約束條件進一步放寬。這樣,在管理理論上每放寬一步,就向管理實踐中的人性更靠近一步。從而,也就會有與之呼應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情境,以及相應的原理、法則、體係和規則的建立。當管理實踐活動中的管理者能熟悉並且明確自己的管理人性假設模型之後,就能夠把理論管理科學所創立的管理學基本規律和法則作為自己管理實踐活動的行為指南。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此管理理論體係的構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問題。也就是說,雖然創建了此基本管理理論體係,但是其賴以建立的人形假設模型的基礎是對人性的分析。而當前理論界關於人類行為的探索和研究還遠沒有停止和終結,人類在複雜社會活動以及不同環境下各種角色的轉換及其規律的探索還正在進行。所以,管理學科也必將是隨著其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發展而同步發展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