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生視角下的高校經費績效評估研究
管理創新
作者:李玉峰 朱善國 王憲怡 張君
摘要:對高校經費利用進行績效評估能有效提高高校財政撥款的利用程度,進而提升辦學質量。而學生是高校經費的主要使用對象和利益獲得者,從學生視角出發,對高校經費進行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理論分析學生參與高校績效評估必要性的基礎上,明確了對學生進行評估的時間周期,並確定相關評估指標,有利於高校績效評估指標體係的構建。
關鍵詞:高校;績效評估;學生視角
一、引言
國家每年用於高等教育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不斷增加,然而,高校撥款不能無限增加,麵臨“僧多粥少”的現狀,提高高校經費利用率,提升高校辦學質量是重中之重。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先對高等教育進行了績效評價,並先後經曆了三個階段,分別為:重視高校投資績效階段,確立高校投資績效評價指標體係階段,以績效評價結果為依據對高校撥款階段,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高校績效評價體製。隨後,日本、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外高等教育機構普遍才用了績效評價模式,並取得顯著成果。
我國開展高校績效評價相對較晚,2009年12月發布的《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是較為具體的評價,但涉及的評價學校隻是教育部直屬的69所高校,同時評價的內容多是進行定量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此後,學者對我國高校績效評估進行了大量研究,由於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學生的角度出發,理論分析學生與高校績效評估的關係,並對涉及學生的各個角度進行研究,為構建高校績效評估指標體係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相關文獻綜述
大部分學者在研究高校績效評估時,主要對高校績效評估指標體係的設置及績效評估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財務指標等可量化指標的投入產出分析。
國外學者JILL JOHNES和GERAINT JOHNES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調查了英國大學的技術效率及外部融資,並指出DEA方法在大學績效指標構建中具有重要作用。Diana Hicks借鑒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門績效評估係統的研究,指出經費績效研究係統是複雜的、動態的係統,需要平衡指標並兼顧差異。Michelle Susong以第一個實施財政績效政策的州——田納西州為例,研究了過去20年實施此政策的績效經驗,並認為該政策是值得實施的。國內學者田水承、孟凡靜等人根據DEA原理,構建了高校投入產出效率評價指標體係,並提出了對指標體係進行優化的原則和方法。吳迎新對《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估報告》的投入——產出模型進行了再研究,構建基於CORPS五項要素的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係。薑彤彤、武德昆對高等學校績效評價方法進行了總結研究,指出常見的高校績效評價方法有:普通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基於平衡計分卡的高校績效評價、基於DEA的高校績效評價、基於標杆管理的高校績效評價。
國外學者BRETL. WOOD探索了高校財政績效的影響,研究了該政策是否可以在高校實行。國內學者對國外高校績效指標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對比借鑒分析,具體代表有:代蕊華對西方國家的代表——英國的高校績效評價進行了具體研究和評價;王春春、張男星對美國田納西州2010年~2015年高校績效評價體係的內容和特點進行了分析;李祖超、石昊對美英兩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係進行比較分析,並提出借鑒之處與啟示。其次,國內學者張曉嵐、吳勳從績效指標用途拓展角度分析了國外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背景及其現狀,並提出我國應將績效評價與高校預算管理全麵整合。蔡敏對美國采取績效評價的背景及發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指出績效評價是提升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陳棣沭研究分析了美國大學的分類,並闡述了不同分類下的評估指標體係的特點及具體如何設計。
從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學者們在高校經費績效評估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對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成果較為統一,但對於績效評價指標確定時卻結論各異。關注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指標體係的構建也從原來重視定量指標擴展到定性指標、相對指標。但是在指標設置所關注的對象方麵,卻對學生群體的關注度不夠,對於這方麵的研究也不夠具體和係統,沒有對學生與高校績效評估指標的關係進行探究。
三、高校績效評估——基於學生視角
1. 理論基礎。現象的本質可以通過理論分析揭示,對高等教育分析的理論可謂眾多。公共產品理論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交易成本理論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交易成本這一概念,並明確了高等教育交易成本的內涵,對於研究高校財政經費支出具有重要意義。成本分擔理論揭示了對高校教育進行績效評價的社會要求。公平與效率理論揭示了根據高校績效評價結果進行資源的公平、有效分配的重要性。不同角度研究會有不同的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以及教育財政撥款的目的,人力資本理論可以做出解釋。教育投資主要是指國家用於高等教育的財政經費支出。而國家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財政經費主要用於購置教學儀器設備、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研究基金等等,其最根本目的還是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培養高水平大學生。同樣,人力資源理論也說明了,高等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技能,提升學生的能力。所以,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育,更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高校教育及其績效進行評價。
利益相關者理論討論為何要從學生的角度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夠解釋其重要性。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是2O世紀60年代左右在西方國家逐步發展起來的。美國經濟學家弗瑞曼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組織或被組織影響,從而最終影響到那些有合法權益要求的人”。利益相關者理論現在已成功引入高等院校,羅索夫斯基在《美國校園文化——學生、教授、管理》一書中就采用了利益相關者的分析框架,並將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分為四個層次。我們知道,一個組織必然會麵對眾多利益相關者的不同訴求,而我們重點要關注的是對組織產生重要影響的利益相關者,即關鍵利益相關者。高校作為非營利組織,其利益相關者同樣包括很多,而學生作為影響高校和被高校影響的直接利益群體,應當被作為關鍵利益相關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