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評估範圍與評估周期。從學生的角度進行高校績效評估,首先需要明確學生的範圍。我們關注的學校主要為普通高等學校中的本科院校,所以在這裏把學生的考察範圍定義在本科生。高校經費主要是用於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包含的對象不隻有本科生,同樣還有研究生。但是研究生科研基金並不是國家高校財政經費的直接支出。其次,由於研究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少,並且為了簡化研究,故研究生不在我們界定的範圍之內。
我國高校績效評估周期相對較短,績效指標的設置通常強調近期產出,而忽略長期結果,存在短視性。由於教育的長期性和遲效性,在短時期內學校的辦學績效是不易被合理評價的。所以要追蹤到學生參與社會工作的表現。同時,高校培養人才不僅是為了獲得課本的知識,更能提高各項技能以服務社會、做出貢獻,故有必要對工作之後的畢業生進行考察。然而,學者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未來所取得的成就並不是由其大學接受的教育直接決定的,很多因素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故不能用畢業生未來的成就來考察高校績效。我們同樣肯定這一結論,但是高校教育對於參加工作的大學生第一年的工作表現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對這個時期的畢業生進行考察,從其雇主和工作單位獲得相關的評價。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院校的學製一般為4年,對1年級~4年級學生進行考察,同時對畢業一年後的學生進行考察,基本涵蓋了所有學生及其內容。故以5年為一個周期的高校績效評估是較為合適的。借鑒國外高校績效評估周期,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田納西州——第一個實施績效評估的州,其具有周密規劃的評價過程。田納西州公立高校績效資助政策以5年為一個周期,在每一個周期內開展績效評價的計劃性非常強。就2010年~2015年的績效評價而言,田納西州公立高校須在2010年就做好5年的整體規劃,此後的每一年則重點圍繞某一項指標開展評估,同時為下一年要開展的評估做好計劃。即學生指標隻在5年中的某一年進行評價即可,再次評價則為5年之後。
3. 評估指標。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國家建設輸送大批高質量人才。因此,對於大學辦學效能的評價,無疑應當把學生培養質量作為考查的核心內容。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中圍繞學生展開的評價本來就很少,且為可量化指標,如“畢業生率”,其他指標涉及很少。故有必要“以學生為本”,加強學生質量、能力的評價,以及從學生主觀心理對學校進行評價。
(1)基本評價。評價一所高校辦學績效如何,最普遍的指標為畢業率、轉學率、就業率。一般認為,高校畢業率高、轉學率低、就業率高,則高校的辦學水平高,高校經費利用績效好。然而,這也存在很多問題。畢業率高隻能說明學生達到國家要求順利畢業,高校實現其教學任務的最基本要求。轉學率低並不代表學生對於學校十分滿意。同樣,高校就業率高並不能說明該高校的辦學水平很高。首先,就業率的真偽就值得商榷,“被就業”、“假就業”問題屢見報端。其次,就業與就業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高、精、尖技術行業就業的學生和賓館服務員就業的學生,在就業率統計上意義是一樣的,然而實際中卻很不一樣。這裏我們對於行業並不存在歧視問題,隻是想說明高校教育更應注重學生質量的提高,而不應隻追求數量上達標。就業率說明了量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高校績效,但並不能說明真正的教學水平。所以,畢業率、轉學率、就業率是評價高校經費績效的部分指標,但絕不是絕對指標。
(2)人才培養評價。人才培養的直接產出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獲得或養成的知識、技能、態度、品行等,是通過教育過程附加給學生的教育增值,並在學生的行為中體現出來。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學業領域和社會認可。
第一,學業領域。為了使指標更加明晰、科學,學生受教育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以國家統一規定的某些知識和技能測試標準來衡量。英語能力可以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來評估。信息與通訊技術能力可以用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得率來評估。科技創新能力可以用學生科技活動成果總數來評估,包括國家級成果數、省部級成果數、校級成果數等。
第二,社會認可。學生在學校不僅獲得專業知識,更應提高綜合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關係處理的能力,開放性思維等等。這些能力是學生從事將來的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但這方麵能力無法通過一般性考試評測,故可由用人單位和雇主對學生進行評價。其次,學校不僅使學生增長知識,同樣也使學生思想修養進一步提高,社會責任進一步加強,這也是高校所給予學生的寶貴財富。這種內在修養與思想品德的優劣也需要用人單位和雇主來進行評價。綜上,可以對不同內容設置相應指標,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由用人單位做出選擇或打分,最後進行相關處理,以此來得出社會滿意度。
(3)學生主觀評價。學生主觀性評價是我國目前高校績效評價中最缺少的內容。我國高校績效評估往往忽略學生的感受,在教學上隻注重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卻忽略了學生幸福感、滿意度等心理感受及精神領域方麵的內容。近年來高校出現的學生墜樓身亡、投毒殺害等事件,一方麵反映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另一方麵更加反映出高校教育存在弊端,高校的理念或精神未融入大哦哦學生心中,學生對高校沒有幸福感、認同感、滿意度和忠誠度。而學生是高校辦學主要的服務對象,高校績效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由學生對高校辦學績效做出主觀性評價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