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DEA模型的汽車製造業生產效率分析(1 / 3)

基於DEA模型的汽車製造業生產效率分析

名家觀察

作者:劉純彬 李葉妍 鹿媛媛

摘要:汽車製造業是天津市西青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文章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CRC\BCC模型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解法分類計算西青區汽車製造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分跨年度、不同股權結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技術水平、不同信息化程度六類進行分析,得出效率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的結論,建議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科技競爭力增強、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粘合度提升。

關鍵詞:縱向約束;競爭效應;反競爭效應;反壟斷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國內汽車需求快速增加,我國汽車產業因而高速增長並成為拉動GDP的強勁動力,吸引全球汽車產業資源迅速流向我國。汽車產品具有較高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企業麵臨的生產經營環境也有所不同。西青區位於天津市西南部,是天津市環城四區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對西青提出的“打造電子、汽車產業基地,科教研發基地,曆史文化與生態宜居城區”的新定位,近年來汽車製造業大力改造提升,獲得國家商務部命名“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整體經濟也因而發展增速。2012年西青區汽車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總銷售額2 788 073萬元,共納稅105 604萬元,分別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17.02%和34.41%,其中稅收占比高於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產業22個百分點。中北鎮和楊柳青鎮現有一汽夏利和一汽豐田的4個整車生產廠,中北鎮有汽車配套企業120多家,楊柳青鎮有汽車配套企業近30家。

一、文獻回顧

國內已有文獻中最早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中國汽車產業的是胡洪力(2004)采用DEA中的CCR、BBC和NIRS模型,對我國1992年~2001年轎車企業整體規模經濟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我國轎車企業規模經濟是存在的,並且最小經濟規模(EMS)隨我國轎車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不斷增長的結論。白雪潔,戴小輝(2006)運用DEA方法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析了中國12家主要的轎車生產企業從2001年到2004年的效率變動情況,結果表明,我國主要轎車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總體上呈現逐年提高之勢。企業股權結構、含有外資的企業的股本來源、企業的區域分布以及所屬不同企業集團等因素都會使企業在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方麵存在差異。外國學者Christos Papahristodoulou(1997)從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角度考慮,采用DEA方法分析1996年不同國家汽車企業所生產的121種不同車型的性價比情況,比較不同國家汽車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狀況。

本文基於已有研究,將研究對象範圍劃定為天津市西青區,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解法對該地區汽車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分類進行效率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二、實證研究

1. 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本研究實證對象為汽車製造企業,投入要素選取:資本K,年末總資產(萬元),即企業年末資產的價值總和,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勞動力L,勞動人數(人),即年末就業人數。產出指標為Y,各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萬元)。時間選取2008年與2012年,數據來源於2009年和2012年天津統計年鑒、2008年和2012年西青統計年鑒,天津市西青區經濟普查年鑒2008,2012年度西青區納稅100萬元以上企業名錄(國稅+地稅),2012年西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行業大類分組表,2012年西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覽表。2012年西青區汽車製造業共75家企業,即樣本容量為75。

根據影響汽車製造業企業生產效率的變量分類:一是企業合資與否及合資方所屬區域,將75家企業分為五類:中資、港澳台獨資、外國獨資、港澳台合資、外國合資。二是企業所處地理位置:村落、街鎮園區、開發區企業。三是技術水平分為高、中高、中低、低(A、B、C、D)四個等級。四是以企業有無官網為標準劃分信息化水平。

2. 西青區汽車製造業企業效率評價。

(1)總體規模效率、技術效率分析。為了與西青區汽車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趨勢一致,本文采用產出導向的BCC模型。BCC模型的效率分析可獲得效率值、技術進步、純技術效率值、規模效率值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五項指標。通過對75家企業2012年投入產出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各企業效率值及平均效率值。參考集為第14、20、61家企業,即天津仁益日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天津豐田鋼材加工有限公司、鬆美可(天津)汽車配件有限公司。這3家公司是75家電子信息企業中效率水平最好的,分屬西營門街、中北鎮和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兩家主要生產汽車零部件,第三家主要產品為汽車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