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技術效率衡量的是既定投入要素條件下企業生產產品(或服務)的能力。西青區電子信息行業企業的平均純技術效率DRS企業最高0.558,CRS企業居中0.500,IRS企業最低0.428。表明規模報酬遞減企業在投入既定時的產出最高。
規模效率衡量的是企業規模擴張(或縮小)對於生產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IRS企業並非預想的規模效率最高反而在三類型中最低0.843,而CRS企業則最高0.998,高於IRS企業該項值0.156。行業均值略低於DRS企業指標值0.895,相差0.025。這表明雖然IRS企業數量最多,但可能因為各企業效率參差不齊而使得效率整體水平被拉低。CRS企業雖然最少,僅7家,但均保持著較高的規模效率水平。而19家DRS企業比較能夠代表行業整體規模效率。
從綜合技術效率來看,CRS企業以0.500居首,DRS略低為0.491,IRS僅0.339,平均水平為0.393。
(2)不同年份行業效率對比。選取麵板數據2008年和2011年全國、天津市及西青區的汽車製造行業企業三項指標(主營業務收入、年末總資產和年末就業人數)進行投入產出的計算,運用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解法,將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Tfpch)分解為效率指數(Effch)和技術進步指數(Techch)的變化,其中效率指數變化等於純技術效率變化(Pech)與規模效率變化(Sech)的乘積。以1為分界,大於1代表效率值為正,則較優,小於1代表效率值為負,較劣。
無論運用CRC模型或BCC模型,三地區3年平均純技術效率(Pech)均無變動,穩定於1.000。天津市的規模效率變化(Sech)也維持在1.000,因而天津市3年內的效率指數(Effch)無變化。同時,全國和西青區該行業規模效率變化分別為1.403和1.242,效率指數為規模效率乘以純技術效率(1.000),因此也是1.403和1.242。這一結果顯示西青區在規模效率和綜合效率指數指標上介於全國和天津市之間,3年增長了0.242倍,高於天津市0.242,低於全國0.161。從技術進步指數(techch)來看,西青區在三者中最高為1.031,全國和天津市該項指標也差距不大,分別為1.006和1.001,天津技術水平提升較慢。最終,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fpch)分別為1.412、1.001和1.280,西青區仍居中,天津市最低但高於平均水準。
(3)不同股權結構企業效率分析。西青區汽車製造業企業中較多中資、港澳台和外國獨資企業,分占20家、19家和17家。外國獨資和外國合資企業的各項效率指標為最優,規模報酬不變。這表明引進外資對我國汽車製造企業運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的純技術效率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中資企業數目最多,純技術效率處於前列,但受規模效率影響,綜合技術效率為0.835僅排名第三,呈規模報酬遞增。這說明國有或民營汽車企業在生產規模上還有一定的擴張空間,通過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等形式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途徑之一。而港澳台合資企業數目並非最少,但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均為最低值,呈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行業總體也呈現出規模效率遞減。
(4)不同地理位置企業效率分析。村落、街鎮園區、開發區三地企業分布比較平均,其中各村企業略多,29家,除卻納稅百萬以下的(後文不再標注),2012年納稅總額為62 253萬元,占比58.95%,高出開發區企業25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 070 775萬元,年末就業人數9 463人,分別占比38.41%和35.45%,低於開發區各指標。各街鎮工業園區有22家企業,2012年納稅額為7 592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78 134萬元,年末就業人數6 161人。
該行業企業集中的街鎮為中北鎮和楊柳青鎮,分別為36家和7家。2012年中北鎮該行業納稅額26 911萬元,行業內占比25.48%,而楊柳青鎮雖然企業數目不大僅7家,而納稅額41083萬元占比高達全行業的38.90%。2012年中北鎮該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765 970萬元占全行業的27.47%,楊柳青鎮該指標為539 511萬元,占19.35%。2012年中北鎮該行業年末就業人數為11 017人,占總數的41.27%,楊柳青鎮為3 585萬人,僅占13.43%。
三區域企業的純技術效率均為1.000。開發區企業為三類別參考集,三項效率值均為1.000,生產效率為最優。村落企業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別為0.870、1.000和0.870,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較街鎮園區企業均高出0.250。結果顯示,村落企業和街鎮園區企業是規模報酬遞增的,開發區企業效率值最高、規模報酬不變,整體來看電子信息行業是規模報酬遞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