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愛好“超自然之謎”的迷狂分子不同,波爾蒂略出身考古學專業,擁有紮實的學術功底。所以,他不像一般癡迷者,對有關古籍一味信從。而是為我所用,任意剪輯。在所謂“姆大陸之謎”上,他這個原則尤為突出。十年前,波爾蒂略就在一本書中認定,姆大陸文明確實存在過,隻是它沒有像當年喬治瓦特記錄得那麼龐大,而是太平洋上一個先進的島嶼文明。波爾蒂略認為,古人沒有現代人嚴格的數學意識和檔案記錄原則,經常以誇張的手法、喧染自己的感受,或表現自己的虔誠,或吸引讀者的注意。所以,“姆大陸”極可能是赤道附近的一個島嶼,他們的輝煌和財富雖然都被誇大,但確實存在過。
波爾蒂略還曾經推出一個理論: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文明早期,隻有像赤道那樣物產豐饒之處,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養育出最原始的文明。後來,隨著糧食生產能力的發展,文明核心擴張到溫帶,才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
正因為事先有此推論,“霍瓦特遺址”現身後,波爾蒂略立刻親自去考察,在從林深處呆了足足兩個月。回到歐洲後,便出版了驚世之作——《文明之母終於揭開麵紗》,此書在全世界重炒起“沉沒的姆大陸”這碗冷飯。全書用大量真偽莫辨的材料證明兩個主題,一是認定“姆文明”確實存在,霍瓦特遺址就屬於姆文明。二是認定現在的巴布亞人,這些和周圍地區民族有顯著區別“卷發人”,就是“姆族人”的直係後代!
波爾蒂略在書中附有大量模糊不清的照片,其中有一批刻有象形文字的石板。這些文字兼有古代印加、中國、印度各類象形文字特征,但自成一體。波爾蒂略稱,這些石板嵌於遺址各處,而他已經完全破譯出來。這些文字都說明了姆文明的存在,而“霍瓦特遺址”是姆族人的一個公共會議中心。另外,還有一批照片,照的是幾尊石像,神、人、獸像均有。它們既能夠印證姆文明傳說,又恰好與後世各主要文明之間存在著繼承關係。
不過,這兩個結論問世以來,從未得到過學術界承認。知道此人曆史的學者或者一笑了之,或者立刻表示質疑。有的考古學家發現,根據那些清晰度不高的照片,確實能證明了波爾蒂略所稱的破譯結果。那些石板文字的內容有聖歌、帝王頌歌、宗教儀式規範、姆族人海外殖民地向本土的祝詞,等等。係統而全麵。然而,他卻沒有帶回一件樣品來證明自己!
對此,波爾蒂略的回答很幹脆:巴新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文化遺產,禁止將1960年以前產生的石製品帶出國境。法律條文擺在那裏,無可爭議。
波爾蒂略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出道以來一直特立獨行,雖然很在意大眾媒體對他的看法,卻根本不關心學術界是否承認他。在他心目裏,孰輕孰重早有稱量。幾十個語言的譯本,幾千萬讀者群,無數次在各國電視節目上侃侃而談,都是波爾蒂略驕傲的資本。“我一生所有著作的讀者加在一起,估計都不可能超過他隨便哪一本書的讀者數量。”譚鬆曾經在一封電子郵件裏向廖錚發過這樣的感慨。而在幾乎每本書和每次訪談裏麵,波爾蒂略都不忘挖苦、怦擊一下“走入窮途末路的現代科學”。可以想見,這麼一個人在學術界會有怎樣的聲譽。
“這次是你自己主動要求?還是有人邀請你去考察?”譚鬆一邊用小匙攪動咖啡,一邊問道。
“波爾蒂略直接邀請我去。”廖錚回答道:“這次,波爾蒂略把邀請信發給了其他六個世界級探險家,要大家一起去探索霍瓦特遺址。”
“但沒有邀請一個專業考古學家?”
“據我所知,似乎一個都沒有邀請。”
譚鬆攤了攤手。“我說一句話,不怕你不愛聽。你的工作價值,恐怕更在於作讀者大眾的眼睛,代他們去看那些鮮有人跡的地方。至於專業科學考察,你畢竟不是內行。波爾蒂略這麼作,擺明是要你們為他捧場的。你們幾位都同意了?”
“他們都沒接受邀請。”廖錚呷了一口咖啡:“你這個猜測我也有,我估計,那五位的心裏也是這麼想的。不過,他們不接受邀請,可能還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給波爾蒂略增添人氣指數。畢竟大家都是公眾人物。而我接受邀請,是因為我想看看,霍瓦特遺址到底是什麼。”
“唔?”譚鬆不解地望著她。廖錚打開筆記本電腦,調出一張圖片。那是幾尊背景不清的石像。長長的臉,嚴肅的表情,頭頂上戴著石冠,和複活節島上的石像驚人地類似。這些照片下載於波爾蒂略的個人網站。
“就算是女人的直覺吧,這些圖片對我很震撼。你瞧,它們好像在望著我,透過一層霧,時間之霧。眼神那麼憂鬱,蒼涼,我覺得,它好像要對我說什麼。要我馬上去聽,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