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3 / 3)

譚鬆望著那圖片,點著頭,一言不發。這樣更多地是出於禮貌。他還不擅於體會廖錚那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廖錚似乎也意識到這點。幹脆轉了話題。“恕我直言,霍瓦特遺址已經出土兩年了,又有波爾蒂略這種規模的炒作,可算是廣為人知。為什麼專業考古學界卻沒有人想去看看?”

“不是沒有。聽說日本和德國的一些考古學團隊提出過申請,有的還準備作航空考古。但這些申請都被巴新旅遊促進局回絕了!另外——”譚鬆注意了一下詞句,畢竟兩個人還是頭一次見麵,而這個話題又有些尖銳。

“學術界的主流人士也是不願意趟這種混水。那樣做,會被同行視為出風頭,趕時髦。要知道,學術界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其實是受傳統影響的,不怎麼受時尚的幹擾。”

“這些學術傳統,不包括姆大陸這類的謎?”

“是的。我覺得,這個課題更適合波爾蒂略,這位馮·丹尼肯第二。”譚鬆一時搞不清廖錚的真實態度,隻好借談這個西班牙人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上世紀七十年代,瑞士人馮·丹尼肯以《眾神之車》一書轟動世界。這本書將“超自然之謎”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了許多,而學術界則把它看成偽科學代表作。“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波爾蒂略的風頭,早已壓過幾十年前的這位先輩。

“我知道你們對波爾蒂略的看法。”廖錚對這個在輿論中與自己並列的人物,自然更多幾分了解。“不過,他和丹尼肯不一樣。丹尼肯是個教士,沒受過專業學術訓練。他寫那本書,不過是剪刀、糨糊加個人臆測,主要是為了宣教目的。結果,最初的目標沒有多少人知道,倒成了一本偽科學大全。波爾蒂略是曆史學博士,專業功底十分紮實……”

“所以欺騙性更大!”譚鬆有些激動地說:“我有些考古學界的朋友,他們研究過他的作品,說此人很狡猾。每每引用大量學術論文,而在最關鍵處一筆略過。特別是有意忽視那些自然科學檢驗手段,碳14斷代、DNA檢驗,等等。你知道,對於學術問題,社會大眾分不清哪些關鍵,哪些不關鍵,所以看他寫得似模似樣,內容又那麼有爆炸性,全都叫好。學術界的人把他當成叛逆來看待。我想……你不會是也和他持同樣的觀點吧?我看過你的不少文章,你的考察態度一向很科學呀。”

“我當然不會和他持同樣的觀點。否則就不用去了。我覺得,最重要的科學態度,是遇到疑問,要親自去看,去調查。”廖錚抱攏雙臂,回答道:“無論霍瓦特遺址,還是波爾蒂略本人,我都沒親眼見過。所以,我會把自己的推測留在心裏,到時候,盡量不抱成見地去觀察。”

譚鬆沉默了好一會兒,才歎道:“佩服,真得很佩服。你不是學術圈的人,但確實比許多學者更有科學態度。”

“多謝誇獎。”廖錚很真誠地說:“我學文出身,科學素養很差。所以就拚命想補足自己的缺陷。這大概就是阿德勒說的‘自卑補償’吧。”

兩人開心地笑了,為著他們達成的理解、共鳴。

“對了,你既然已經準備到巴新去考察這個遺址,我倒有個課題推薦給你。”譚鬆說道。

“哦?”

“白天我那個講座涉及的主題,你理解了吧。”

“大致理解了。”廖錚點點頭。“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你是在說,文明進步的同時,許多傳統技術滅亡了。”

“是的。這裏麵就包括太平洋上那些巨石文明的建造技術,甚至,整個石器文明時代的許多技術!”譚鬆打開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調出資料圖片。“這些島嶼上的石器遺跡,代表著石器文明的輝煌時代。以複活節島為代表,南瑪塔爾島、土阿摩土群島上,都有巨石建築。塔普島上有石門,迪安尼島上有石柱,雅布島上有巨大石幣,努克喜巴島有石像。現在,那裏的島民都已經不知道怎麼將石材加工成這些東西。不光他們,祖上許多代人都沒有繼承這些技術。可以說,那正是技術滅絕的一個極好例子。如果霍瓦特遺址能夠幫助我們多少了解那些失傳的技術,真是大功一件。可惜,我沒有經費去考察,也無法在單位上立項報選題。真羨慕你呀,不用向任何人請示彙報,就能夠周遊四海。”

“好呀,那咱們就合作吧。喏,我帶著霍瓦特遺址的初步資料。當然,都是波爾蒂略提供的。咱們可以先擬一下課題……”

兩個人操作著電腦,根據各自收集的資料,在咖啡廳開始策劃研究課題。

先進國家的居民對落後國家缺乏了解,這是個普遍規律。這兩位見多識廣的人也不能免俗。這個時候,霍瓦特遺址隻能令他們聯想到何塞·波爾蒂略,一個在文明世界大名鼎鼎的西方人。至於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那裏的任何一個人都還沒有進入他們的視野,更不用說被他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