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人為賢”選拔人才
毛澤東對幹部的任用路線作過詳細的論述,他指出:“在這個使用幹部問題上,我們民族曆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後者是不正派的路線,共產黨的幹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係,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幹,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路線。”毛澤東在選拔任用幹部“任人為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不問“親疏”,講五湖四海。在黨的早期曆史上,黨在全國各地領導了大量的革命運動,產生了不同的“山頭”。對於不同“山頭”的人,毛澤東不問“親疏”量才使用。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對於原來張國燾領導的四方麵軍的幹部,除了對個別將領按照組織程序進行嚴肅處理外,大部分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一度要率隊鬧事回鄂豫皖打遊擊的許世友、王建安等都得到使用,而徐向前、李先念等高級將領也各安其位,讓能打惡仗的四方麵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並喚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徐向前等更是成長為一方麵的統帥。而且,毛澤東十分警惕舊官場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醜惡現象。他多次說過,我們是共產黨,決不能像蔣介石他們那樣搞裙帶關係,那樣就會脫離群眾,早晚要和蔣介石一樣垮台。對於親友要求他安排工作什麼的,他一律謝絕,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
二是不問“出身”,論真功實績。毛澤東有一個著名的觀點:“老粗出人才。”1964年,毛澤東告誡全黨同誌:“可不要看不起老粗。”“曆史上的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因此,他選拔人才不問“出身”,隻看實績,不管是“黃浦軍校”畢業還是“泥巴軍校”畢業,在他這裏都根據能力大小得到合理使用。建國後,他提出“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的論述,從普通農民、工人中選拔任用了大量幹部。毛澤東還認為,人才不隻是在黨內,黨外也有大批的人才,共產黨不能把他們置之度外,在建國初期的政府機關裏,有大量的黨外人才擔任要職。
三是不戴“帽子”,重現實表現。毛澤東選拔幹部,既看曆史表現,更重現實表現。在黨的幼年時期,走過很多曲折的道路,犯過多少次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受過大的損失,吃過很多苦頭,包括黨的領導人在內的很多同誌都犯過錯誤,在黨的七大前後都得到了係統的梳理反省,對於犯錯誤的幹部,毛澤東提倡“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要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最經典的例子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之後,博古、凱豐、洛甫等曾經犯過路線錯誤的同誌都得到了重用,甚至一度拒不承認錯誤的王明也在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奠定了七大“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的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22-527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264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64,933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