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習中國茶道精神 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自我修養(1 / 2)

學習中國茶道精神 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自我修養

綜合

作者:於健 裴美多

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倫理、道德,通過茶文化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即為“茶道”。有很多人對茶道精神都有精辟的概括,我認為中國的傳統茶道精神可以用四個字表達,即“清、靜、和、真”。修德是黨員幹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基、強能之要,也是必修之課、必用之功、必行之道。我們基層黨員幹部應當學習中國茶道精神,加強自我修養,改變思維模式,提高個人魅力,增進決策水平,強健“精神筋骨”。

“清”——自我修養的基本功

在泡茶中,清的本意是要求水質、茶具、環境的清潔與清爽。在茶道精神中,不僅要求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明廉、知恥。

當今時代,經濟迅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許多黨員幹部都沾染了不正之風。中紀委發布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違反八項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就達11979人之多。因此看來,提倡和強調黨員幹部潔身自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關係到黨員幹部的自身形象,關係到個人前途命運,關係到家庭幸福美滿,關係到我們從事的偉大事業。

當然我們也在被這樣的人物感動,一秉至公、扛起希望,努力改變鄉村麵貌的基層好幹部段愛平;立警為公、執政為民,一年工作4600個小時的人民警察任長霞;行醫56載、大愛無疆,值得托付生命的好醫生華益慰。他們如同一杯清澈的茶,淨化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正能量。

“靜”——自我修養的必由之路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與一杯好茶最好不過的搭配,就是那些靜好的時光。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體悟世界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香中品味人生的百味?如何從修習茶道中鍛煉人格,明辨是非?答案隻有一個字——靜。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在《誡子規》中送給兒子的話,更是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對人生的一種總結。做決策時,靜能撥開迷霧,指點迷經;成功時,靜能戒驕戒躁,保持清醒;失敗時,靜能從容麵對、善謀其理。無論是道家的煉心煉氣,儒家的修心養性,還是佛家的六根清靜,都無不以練靜為入手。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一事無成。

心靜才能催生智慧,沉靜才能拒絕浮躁,冷靜才能保持穩重,守靜才能不丟根本。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黨員幹部應該經常泡一杯茶,靜靜地思考,想得開,放得下。我們黨員幹部隻有做到任勞任怨不爭名、甘於奉獻不爭利、心態平和不爭寵、理智處事不爭執,才能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中,努力奮鬥在為人民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