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是毛澤東革命生涯的一個顯著特征,“井岡山”、“延安”、“西柏陂”等深山鄉裏也因此聲名鵲起,成為“革命聖地”。“上山下鄉”更是他強調培養幹部要深入實踐、深入群眾等辯證思維的形象表述。
“上山下鄉”的人才培養觀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麵的鮮明特征:
一是在深入實踐中鍛煉人才。他在1937年發表的《實踐論》中深刻闡述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指出實踐並不僅僅是認識產生的根源和歸宿,也是人才成長的一條主要途徑。實踐出人才,隻有在火熱的革命實踐中,才能錘煉真本領。革命戰爭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1927 年,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危機關頭,黨中央舉行了“八七”緊急會議,確立了以武裝的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的路線,當時黨中央負責人瞿秋白要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卻表示:“我不願意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他決然回到湖南,組織領導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以實踐成果證明了自己的理論設想。他自己如此,培養身邊幹部更是如此。周小舟24歲時就擔任毛澤東的秘書,是個才華出眾的青年,毛澤東建議他到實際中接受鍛煉,把他派到冀中區去工作,並寫信鼓勵他“切實努力”、“必須進步”。在軍事人才培養中,他更是要求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學會戰爭”,甚至在敗仗中摸索戰爭規律。正是在火熱的土地鬥爭、經濟鬥爭、革命戰爭實踐中成長湧現出來了無數幹部。
二是在深入群眾中培養人才。毛澤東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知識來源於群眾”、“智慧都是從人民那裏來的。”“群眾中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因此,要正確領導群眾,當群眾的“先生”,就得先當學生,“上山下鄉”、走村串戶,向群眾學習,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真實情況,並進行客觀分析,為黨製定正確的政策、策略奠定基礎,繼而製定政策,然後去宣傳教育、組織發動群眾。在抗戰期間,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奔赴延安等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充分肯定他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導他們努力改造世界觀,到工農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甘當小學生,和他們做朋友,把從書本上學來的馬克思主義變成自己的東西,使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鍛煉成長。對此,陳雲同誌曾說:“毛澤東同誌的一個無可比擬的功績,是培養了一代人,包括我們在內的以及‘三八式’的一批幹部。”
三是在辯證思維中培養人才。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寫道:“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認識論的規律決定了“上山下鄉”不能一生一次,而應該一生一世。建國後,毛澤東提出黨的高級將領“下連當兵”,將軍們主動到偏遠海島、艱苦山區當兵,普遍感到收獲很大,不僅錘煉了思想、鍛煉了身體,而且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戰士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發現並解決了許多在機關不易發現的問題。而基層官兵則在將軍們的激勵和感召下,創先爭優的熱情更加高漲,湧現出大量練兵帶兵的人才。同時,幹部“上山下鄉”在艱苦的環境裏工作,在積極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毛澤東認為也要照顧他們的困難,對疾病、生活、家庭等困難問題,必須用心給以照顧,為人才在困難環境中脫穎而出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