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NGO就業結構中的人力成本低。由於人員主要是來自兼職、退休和新入職的大學生,因此NGO組織的工薪與其他企業或政府相比會相對較低。這一方麵為開展公益活動壓縮了一定的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麵也限製了高素質人才進入NGO工作的積極性。
三、提升NGO組織創業與就業效應的相關建議
1.從NGO組織的公益性出發看就業效應。NGO取得社會認同是實現其效應的前提。NGO作為公益組織,其發揮的創業與就業效應與一般的商業創業不同,公益創業更強調公益性、社會性、創業的社會利益。因此其帶來的就業和創業效應不應單純用經濟杠杆進行衡量,而需要從符合社會服務業的需求、提升社會責任等出發,來評估組織的就業與創業效應。
2.加大NGO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力度。NGO吸引就業和創業的根本動力在於自身建設,隻有加強NGO的能力培養,實現組織專業化發展,才能提高職業形象和職業地位。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NGO組織對於專業化管理人員的需求最急切,非常需要和比較需要的將近高達70%。目前我國已經重點培養針對公益領域的社會工作者,NGO組織要抓住機遇,轉化人員結構,規範自身管理,以自身的專業化建設吸引這些專業化人才,使組織形成良性循環。
3.通過社會管理改革與公共服務變革,為NGO就業提供政策支持。現在我國正在進行社會管理體製改革,從國家治理不斷在提升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協同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要鼓勵“四大類公益組織”發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這些都為NGO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環境。現在NGO的公益創業模式在我國也正日益受到重視, “視野中國”以及“科學鬆鼠會”都是成功的模版可以借鑒和推廣。但更多需要國家和政府在出台就業政策時給大學生進入公益領域給予傾斜性支持,要提供製度化的社會保障,為創業和就業人員給予更好的收入保障和更規範的社會保險,實現就業與服務供給的良性循環。
(李莉,1974—,女,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組織。劉娟,1988—,女,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賢柏.社會組織帶動就業的效應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6):92-95
[2]徐洪梅.發揮社會組織在推動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J].科技資訊,2010(31):240
[3]陳曉燕,劉筠.非盈利組織的發展與我國就業壓力的緩解[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79-81
[4]劉英.非政府組織介入大學生就業服務初探[J].法製與社會,2009(1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