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開展,要根據小組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同時,要考慮到組員之間相互互動對整個小組活動開展的影響,要求社會工作者把握小組活動的整體方向。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與認知層麵,可以運用發展性模式,肯定小組成員成長的可能性與潛能的前提下,讓組員相互交流與探討,分析現狀產生的原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社會工作者要在恰當的時候,為小組成員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即為其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與信息,以及成功的求職案例,引導組員不斷修正與完善自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形成客觀全麵的積極態度。
3.社區工作。與個案、小組工作相比,社區工作比較宏觀,涉及的服務對象數量較多,對服務對象個性關注度不足,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高校開設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組織的講座等。社區工作層麵主要發揮學校的功能,學校掌握的資源相對較多,可以在不斷豐富活動形式的同時,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去主動獲得更多的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信息,不斷深化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性認知,調整其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感與態度,為開展職業生涯活動做好準備。
4.社會行政。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三大專業方法相比,是間接的方式,強調社會工作者通過影響政策等方式,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資源,幫助其挖掘潛能,實現自身價值。在職業生涯規劃情感、意識方麵,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有關部門的理論,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力度,逐漸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範圍與內容,擴大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力。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聯係資源,引導學術領域不斷發展適合我國本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培養,形成積極正麵的情感與認知,為實踐活動做準備。
總之,基於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的現狀,社會工作專業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運用專業理論與價值觀,采取多樣化的專業方法,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的大學生為服務對象,著重從認知與情感兩方麵開展針對性的活動,在了解現有社會政策與教育製度、就業環境等狀況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全麵、客觀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信息,培養其客觀、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感與認知,並促使大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交流中,將職業生涯規劃付諸行動,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最終,找到理想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指導教師:徐麗敏,天津理工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參考文獻
[1]劉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調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 (12)
[2]陳誌新,張華東,等.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薄弱原因及其培養體係的構建[J].教書育人,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