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環境。現階段的本科畢業生大部分是90後,他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在強調自身的獨立性與特殊性的同時,對家庭仍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而家庭成員的就業及擇業觀念,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考慮到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當前我國大部分家庭成員缺乏科學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使得我國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缺少適宜的家庭環境。
3.社會環境。隨著我國市場化就業機製的不斷完善,國家及社會對就業市場的相關政策的調整,就業環境不斷優化,就業市場中的人情、關係等逐漸弱化,大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在就業市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中仍舊存在不良的社會風氣,如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負麵影響,不利於大學生理性就業。由於大學生正處於其人格發展及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社會負麵因素的影響,因而,需要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教育作用,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摒棄不良社會觀念的同時,為其提供客觀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政策的內容及目標,不斷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二、社會工作專業活動的開展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代表人物薩帕(Super)從時間、廣度、深度等三個層麵對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大學生群體在時間層麵上處於生涯發展的成長與探索期,廣度上是學生身份,生涯發展的深度上則是指其作為學生的投入程度。此外,大學生正處於生理、心理的生長發育期,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且大學生對於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具有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在分析大學生自身條件及其所處環境的基礎上,本文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比較薄弱的大學生為服務對象,在專業的理論與價值觀念指導下,運用專業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職業生涯規劃情感的形成,基於個體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認知,隻有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了適當的了解與認識,才能夠在情感的指引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
對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態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的影響,因而,改變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消極態度,應從轉變或糾正其非理性認知著手,在實際開展活動中,二者密不可分。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個體在麵對新情境、且必須表明自身態度時,心理上會出現新、舊認知相互衝突的情況,為消除因為不一致而引發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采用兩種方式,即否認新認知或尋求更多有關新認知的信息,逐漸接納新認知,剔除舊認知,最終獲得心理平衡。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在網絡、電視等大眾傳媒以及課堂上了解到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都比較片麵,且缺乏現實的成功案例,使得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趨向於否定。因而,開展社會工作活動中,應提供更加全麵、客觀的信息,逐漸提升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準確認知,培養其積極、理性的情感。
1.個案工作。個案方法能夠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獨特性,結合其認知方麵的特點選擇最佳的方式,傳遞與專業及期望職業相一致的理論內容。本文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開展活動。結合ABC理論,通過案例分析、敘事治療等方式,讓服務對象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並通過一定的引導,與服務對象即大學生共同探討他們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發現認知偏差的存在,了解不良情感的源頭。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應承擔起專家或教育者的身份,為服務對象提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與理論,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檢查其非理性信念,並不斷辯論的過程中,形成新認知,用客觀、理性的新認知,取代舊認知,通過長期的強化聯係,最終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