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
職業生涯
作者:楊璟瑋
摘要: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同時,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仍舊十分薄弱,根本上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本文以社會工作專業助人自助的理念,分析大學生所處情境,從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認知方麵設計專業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關鍵詞:社會工作 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我國2014年高校本科畢業生達727萬。麵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多元主體視角下,政府、企業、學校、大學生等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國家通過製定政策法規為大學生營造盡可能寬鬆的就業環境;企業則根據自身需求調整招聘方式以吸納更多的優質大學生;學校將就業工作置於戰略高度,開展擇業、就業指導課程與搭建就業平台並重;大學生則因自身情況的差異,各自做著努力。
現階段,真正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必須從大學生自身著手,提升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明確當前就業形勢與就業壓力的基礎上,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合理規劃,通過持續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及能力,從而能夠在求職或創業過程中脫穎而出。
而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客觀地對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點和價值觀等方麵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並結合時代特點,深入了解各種職業的需求趨勢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再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發展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自我觀念,培養有效提升職業發展所需的應變和決策技能。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則是指個體對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主觀的認知與情感,同時在行為中實踐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活動的開展,是以個體具有職業規劃意識為前提條件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如何,直接關係到職業生涯活動的效果。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影響著個體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
在筆者看來,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應著重從認知、情感等方麵入手,扭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健全的現狀。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在其“助人自助”專業理念的指導下,從優勢視角出發,以平等的姿態麵對大學生群體,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與技巧,充分調動大學生群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幫助他們更好地挖掘自身優勢,培養積極正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動力,為職業生涯規劃行動做好充足準備。
一、人在情境中
大學生群體所處的學校、朋輩、家庭、社會環境對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麵,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周圍環境中找到誘因;另一方麵,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能夠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現狀的調整提供機會。本文圍繞大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等主要環境,分析周圍環境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探求其中的可利用資源。
1.學校環境。大學校園不僅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環境,更是其與朋輩群體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間。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資源投入力度不同,但主要方式都是教學與講座,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比較寬泛,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然而,由於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高校對學生就業的投入逐漸增加,不斷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但由於課程設置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不足,使得大學生在課程中實際收獲的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相對有限。而學校重視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與聯係,為大學生的就業及職業規劃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