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以博士後工作推動高校師資隊伍建設(1 / 3)

淺議以博士後工作推動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院校管理

作者:郝誌傑 許榮霞

摘要:師資隊伍是高校整體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建設高水平的高校的本質在於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如何結合高校博士後工作特點,在高校傳統的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常規手段之外,通過加強博士後工作有效促進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新的建設手段,進而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和質量,對於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博士後 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的博士後製度建立於1985年,經過近30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共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703個,其中多數流動站設立在高校,高校已成為培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118403人,期滿出站70289人,其中,60%以上出站人員進入高校工作,成為高校教學科研的重要力量。事實上,博士後製度的確立和發展對改善教師引進和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質量方麵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博士後製度的發展曆史

1.美國博士後製度的發展曆史。美國博士後製度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以單位自主發展為主的自然成長階段和政府介入並提供積極支持的階段。1876年,霍普金斯大學設立了一項研究基金,用以資助優秀的青年學者在較好的研究條件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由於在最初基金資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故人們稱之為“博士後”。最初的目的有兩方麵,培訓青年學者和推進科研。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積極支持博士後事業的發展,美國的博士後製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美國政府把博士後列入為它的人類資源首位,不惜一切代價來發展博士後事業,訓練它所需要的最高級人才。同時,美國大學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和研究基金,設立一定數量的科研位置,麵向全球招聘博士後,推進基礎研究和訓練未來研究人員。博士後逐漸成為大學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許多重大成果在他們的參與下進行。

2.中國博士後製度的發展曆史。我國的博士後製度是在鄧小平同誌親自關懷主持下,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建立起來的,由國家政府統一規劃。隨著中國高考製度的恢複和學位製度的實施,如何有效地使用在國內外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員,為他們創造比較好的環境和條件,並在使用中進一步培養,使他們盡快成長為國家急需的高級人才和新的學科領域帶頭人,成為中國當時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李政道先生等一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向政府提出借鑒發達國家培養年輕高級人才的經驗,在中國實行博士後製度的建議。這個建議引起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同誌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政府各有關部門經反複磋商,並召集各方麵的專家多次論證,提出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實行博士後製度的方案,由國務院批準於1985年7月開始試行。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的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的設站規模、博士後研究人員的招收數量有了很大提高,博士後管理體製逐步完善,博士後配套政策相繼出台。博士後製度逐漸成為培養和選拔高水平年輕科技人才的製度,博士後逐漸成為科學研究的力量。

3.高校博士後工作的現狀。博士後製度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年輕高層次人才,增強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國教育、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職能,不遺餘力地挖掘、使用和培養人才,提高人才的競爭實力。基於這一事實,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和發展博士後製度,充分發揮博士後製度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作用。在高校,教師肩負著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為緩解教師的科研壓力,高校鼓勵高水平的教師招收學科博士後。學科博士後逐漸成為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的有益補充,更是一直不容忽視的科研力量。高校教師引進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一旦選人不準,難以將其清退出去。博士後製度的流動性正好解決了“能進能出”問題,有效規避了用人風險。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推行師資博士後製度,師資博士後已成為博士後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普遍特征

1.師資隊伍建設的對象相同。從高校師資工作的實際來看,師資建設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兩個群體,高層次人才和中青年教師。高層次人才是學校高校的人才的戰略高點,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學校發展的高度和水平,因此,高層次人才一直是高校師資工作的重點。無論是“引”還是“育”,高校之間的相互競爭還是十分激烈的;中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主體部分,從發展來說中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可塑性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很大,中青年教師群體的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未來師資隊伍的水平,因此也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