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創始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老師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社會革命家,主張因人施教,以佛法的甘露滋潤眾生的心田。魯迅曾評價: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孫中山曾指出,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愛因斯坦曾說:佛教是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正如趙樸初所說: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啟發和鼓舞的作用;梁啟超稱佛教文化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產品”,主張從中獲得人生智慧、吸取精神力量、建構人生觀點;當代淨宗大德淨空法師則把佛教稱之為“幸福美滿的教育”;東華寺提倡從佛教文化中延伸出來的“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這些都告訴人們:在關鍵時刻要想到國家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就要去做,而不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下,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事;倡導人人從己做起、用心做起,從佛教的人生哲學中尋找精神支撐、激發精神鬥誌、捕捉精神歸宿、提升精神境界,探討為國、為民、為人、為己之道,集合個體自覺之力量、發揮人力資源之內因、奠定社會和諧之基礎。
由此可見,正因為佛教文化具有諸多有益於人文素質教育的善惡觀、道德觀、價值觀與方法論,充分發揮佛教文化的正麵價值、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及其佛教教育的理念、原則和經驗等豐富寶藏,從中吸取積極有用的文化元素和文明因子,理應成為華夏文化體係結構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文化建設必須正視的精神資源之一、當代道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參照借鑒之一,對於傳承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提升人文素質的精神涵養、看待社會人生的理性分析、適應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尤具指導意義、啟迪作用和現代價值。
2.佛教文化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對策與建議
人文素質教育需要佛教文化的多元碰撞,從而產生爭鳴,吐故納新,去蕪存精,在傳承中延續,在適應中創新,在應用中發展。
⑴ 合理發揮佛教文化的“正能量”,構建交融相會的人文素質教育平台,使之成為提升文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人為本、修養“成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佛教文化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境界,就在於普渡眾生的大無畏精神,這正是其真正的積極意義所在。英國曆史學家湯恩比認為,解決全球21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的重要時期,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設與提高,尤其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之所需要的不正是佛教文化中的這種積極向上、服務眾生的文明精神嗎?!
人文素質教育既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又是一項長期的社會化係統工程,需要社會管理、法製約束、公民個體的整體互動,從教育出文明、管理出文明、監督出文明、博愛出文明、覺悟出文明等各方麵不斷努力踐行、拓展進取精神,為此應該:堅持綜合治理,搭建一個平台——盡快啟動建設人文素質教育的網絡“雲”平台,有機形成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文化雲”構架,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的概念和技術,在推動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化信息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的同時,將佛教文化等中華傳統的“正能量”以新的方式展現與“再現”、弘揚與創新、輻射與引導,有助於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集聚、比較和借鑒、學習和獲取,使其走入公眾的日常生活並觸手可及,對於提升人文素養、文明程度和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堅持統籌兼顧,強化二種管理——即科學教育管理和社會教育管理,它們的共性是要強化社會性公共文明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學以明禮、習以養儀;堅持以人為本,處理三種關係——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提高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好中外文明、古今文明和今後文明三種關係;堅持從我做起,提升四種意識——隻有在思想和靈魂深處種下文明的種子,才能在實際生活中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所以要進一步提倡並著力培養他人意識和禮讓精神、涵養意識和感悟能力、德性意識和價值取向、規範意識和執行效率。
⑵ 有機結合佛教文化的道德精神,加強人格意誌和道德風範的教育、培養和塑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佛教文化建構道德精神的根基就是止惡修善、大慈大悲、至善圓滿,建立理智、慈悲、大覺、樂觀的宇宙人生觀,達到圓滿、真實、清靜、幸福的生活目標,其對道德見解獨特且有效的理解、把握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蘊含著諸多有益於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吸取佛教文化的有益成分,有助於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陶冶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