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們將所接受的外在道德規範內化為自身自覺的道德行為並感化自己的品質、升華為自己的信念,為此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理性的思維,了解佛教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積極吸取佛教文化某些道德見解的資源,不僅可以豐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還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效能:通過合理借助佛教文化倡導的六根清淨、積德行善的道德規範,促進宣傳公共的道德意識,提高公眾的道德覺悟,明確公共的倫理底線,樹立高尚的社會風氣,充實並陶冶身心與靈魂,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對於規範行為、淨化心靈、提升境界、維護安全以及遏製肆意膨脹泛?濫的腐敗現象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合理借助佛教文化倡導的豁達從容、望穿時空的道德理念,啟迪做人的品德、待人的胸懷、為人的情操,有利於正確地謀劃道德人生、樹立道德取向、追求道德信仰、激發道德精神、創造道德理想,升華社會道德與個人道德、道德人格與精神境界,用經典的影響來引導人文素質的全麵提升,用百倍的努力來踐行全心全意服務大眾、盡職盡責奉獻社會;通過合理借助佛教文化倡導的心誠則靈、自淨其意的道德修養,引導實踐並服務於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在動力、心性修養、自我省思和實現醒悟,真正地塑造高尚而挺拔的道德人格和文化氛圍,培養促進文明發展的正義感、關懷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完成曆史重任的使命感,提高辨別真善美醜的實際能力,實現人格完善和人生價值;通過合理借助佛教文化倡導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道德智慧,強調宇宙法則的運用並與倫理道德的統一,吸取普度眾生的博愛精神和三世因果的道德意識,提倡無私無我、利益大眾、扶貧濟困、匡正除邪的浩然正氣,對於社會安定與團結向上、共同富裕與共同繁榮、關懷弱勢群體與消除兩極分化,回歸“官員為民服務、醫生救死扶傷、老師教書育人、員工添磚加瓦、士兵保家衛國……”本應有的良性循環,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⑶ 研習運用佛教文化的和合思想,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因緣和合、天人合一是佛教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與和諧取向,依正不二、心淨土淨更是其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想與行動原則,這與當今建設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之人文素質教育觀點非常契合共通,有利於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踐履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
從佛教文化所蘊含的和合思想中吸取愛護自然、和諧發展的積極因素,豐富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體係,為實現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服務。這對於當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消除霧霾天氣影響等現實生活都具有其突出的積極意義,為此應該有效發揮佛教文化和合思想的影響空間:加強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文化、生態經濟方麵的研究、宣傳與教育,著重強化和諧社會的視野、生態倫理的責任,使生態理念、和諧意識成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將生態和諧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民教育體係和再教育體係,從幼兒階段開始,進課本、上課堂,從“根”立起、從“小”抓起、從“己”做起,並運用講座、媒體、展覽等多種方式在全社會範圍內普及知識、推廣意義,了解自然資源的價值、自然環境的功用、人與自然的生態地位;以高質量的人文素養服務於生態環境保護製度保障的頂層設計,通過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製度、生態補償製度、環境資源使用權交易製度、生態文明綜合指數定期發布製度、征收生態稅(費)製度、生態資源有償使用製度等為支柱,完善生態文明法律製約機製,調動社會多元共同參與,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教育的全麵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佛教文化的核心內涵,從中借鑒並吸取積極有用的文化元素和文明因子,提出了佛教文化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思考與對策建議,對於傳承華夏傳統的文化資源、提升人文素質的精神涵養、看待社會人生的理性分析、發揮人力資源的內在要素、適應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具有啟示價值和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M].北京:中國佛教協會出版印行,1983
[2]梁啟超.治國學的兩條大路,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M].上海:中華書局,1936
[3]高曙東,盧生芹.試論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1)
[4]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
[5]鮑榮娟,陳堯,辛勤等.新時期高校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研究[J].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211-213
[6]唐愛民.佛教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其道德教育的當代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3):30-33
[7]劉勝梅.論中國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其現實意義[J].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5(2)
[8]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