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佛教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
博論社區
作者:魏建 李豔君 李智忠 林東 潘駿輝
摘要:針對佛教文化的核心內涵,從中吸取積極向上的文化元素和文明因子,提出了佛教文化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思考與對策建議,對於傳承華夏傳統的文化資源、提升人文素質的精神涵養、看待社會人生的理性分析、發揮人力資源的內在要素、適應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具有啟示價值和實用意義。
關鍵詞:人力資源 佛教文化 人文素質 教育
一、引言
在以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為主要形態的新經濟推動下,文化經濟初露鋒芒,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的物質經濟形態,尤其是在物質利益追求這個“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共同推進人類文明向更高、更廣的範圍拓展,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途的經濟領域,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經濟發展目標和人類價值取向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文化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新的探索過程、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必然會存在諸如協調發展不足、心靈寄托匱?乏、人文素養弱化、精神真空凸顯、喪失信念追求、心理承受能力變差以及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錯誤傾向?泛?濫和損公肥私、人格缺失、道德滑坡等種種現象。
因此,在改革攻堅進入到新的關鍵階段,人力資源管理必須麵對新的挑戰和要求,既要延續相傳、又要與時俱進,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的瓶頸問題,秉承和弘揚佛教等傳統華夏文化的精髓,加強人性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等人文素質教育,完善修養體係、形成提升合力、發揮整體效應,充分激發人力資源的內在要素,已是勢在必行。
二、人文素質與佛教文化的關聯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注重人文效益與文化含量,是人類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基礎、賴以生存和創新發展的內在力量,表明了人文方麵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人力資源達到的發展程度,積澱了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靈魂與精神,其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而且還可以幫助並了解自身與社會,從而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從廣義層麵上來看,人文素質是指人之所以成其為人並發展成為有用之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彙聚於作為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上;從狹義層麵上來看,人文素質是指人文(包括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熏染並內化。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曆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但是現代社會往往突出其文化知識和技能、注重個人氣質和價值取向層麵,而忽視其民族精神及其社會責任的精神品格層麵。
早在黨的十二大時就提出了要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旗幟鮮明地強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弘揚華夏文化的戰略意義。為此,人文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三觀教育等貫徹始終。盡管如此,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物質財富成了“區分人的級別”和“區隔人的類型”的重要標準,而人文素質教育則被邊緣弱化。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價值觀念的錯位——過於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喪失了對精神和信念的追求,導致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傾向功利,不守社會公德、違反法律法規;二是人文意識的淡薄——偏離了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缺乏自身與人文教育,滋生經濟與學術腐敗;三是思想觀念的不當——理想與現實矛盾、經濟與感情困惑,心理上脆弱和敏感、行為上依賴和叛逆,從而誘發心理障礙、意誌品質薄弱、造成走向極端,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難免出現各種過激行為。所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重大,這不僅關係著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事關民族的未來,對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激勵作用。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體係來看,來自於異國文化的佛教自東漢末年明帝時始入華夏之後,很快就與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多元交融、滲透吸收、互補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在教化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習俗禮儀等方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普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體係中“儒、釋、道”三家並舉和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它的形成、傳播與發展是與社會環境和進步相適應的結果,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作為承擔的作用——啟發世人為自身、他人、家庭、企業、單位、民族、國家、人類乃至一切眾生,激發愛國熱情、培養民族精神,切實承擔責任、締造幸福生活,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寄托;二是作為教育的作用——通過淨化心靈、善美境界,可以陶冶情操、錘煉人品,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可謂相得映彰;三是作為推動的作用——通過曆史學、哲學、文學、宗教學、教育學、管理學等不同視角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佛教文化的成果,而且對其它學科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正向推動作用。
三、佛教文化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思考
1.佛教文化的核心內涵
佛教的本質,就其起源及傳承來看,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文化現象與教育理念,以心性修養為主旨,形成緣起性空、和合敬愛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崇尚尊重生命、理智、平等、博愛、和平、覺悟的般若智慧與文明教育,引導依靠自身努力、透徹覺悟宇宙人生、實現成就菩提之道,既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實踐論,又有辯證法的理性思維,對傳統人生哲學的發展與人文精神的豐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功效,在形成並創造華夏和世界文化文明及其多樣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與價值因素。它依靠業力緣起之覺悟和孝親尊師之基礎及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改進、自我圓滿之努力,強調隨緣任運、當下解脫,尊重真理、敬畏因果,約束自己、寬容和諧,扶危濟困、崇善積德,忍辱之心、布施境界,學會保持身心與環境的平衡、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責任與權利的平衡、付出與得到的平衡,形成了蘊含普世倫理和道德情懷的佛教文化,亦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基礎,以此視為做人的準則、作為教育的宗旨,把人類的理性提升到相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