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2 / 2)

2.難以聚集人才

由於沒有事業費支撐,農業科技人員收入沒保障,缺乏凝聚力。科研體製改革10年多年來,有一批高級職稱農業科技人員先後流向省市有事業費的農業單位。此外,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如: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近年招聘的科研人員中有4名男博士,其考試、體檢等都已通過,但人不來報到,後來才告知去了有事業費的單位。

3.生存壓力大

因為沒有事業費,單靠項目經費和成果轉化收入來維持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轉,生存壓力非常大,嚴重製約了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

4.保障機製不完善

根據廣州市科技體製改革的有關規定,廣州市屬農業科研單位在2001年12月31日以後退休的人員,均要參加社會保險,在市社保領取退休費。導致這部分人員的退休費隻有廣州其它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1/2、同級別退休公務員的1/3左右,嚴重影響了其退休生活,這也是在職農業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造成農業科技人員不能安心從事農業科研工作。

四、加強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1.明確農業科研單位公益定位

農業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麵向“三農”,以公益性為主,能夠產生自身經濟效益較少,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絕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都還沒有能力完全依靠成果轉化養活自己。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製改革,對農業科研單位進行客觀的公益定位。明確廣州農業科研單位的發展方向,增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信心。

2.落實科技體製改革的相關政策

將科技體製改革期間對農業科研機構減撥的經費返還給農業科研機構用於條件建設和農業技術示範推廣與農作物新品種創新,以補充農業科研單位科研經費的不足。落實科技體製改革中關於改革之前退休人員待遇由市財政負擔的規定,減輕農業科研單位的經濟負擔。

3.營造利於農業科技人員工作的環境

政府必須為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活動提供穩定經費支持,為農業科技人員的物質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使得農業科技人員能潛心科研與成果推廣工作,而不用為了生計忙於立題立項,浪費實時間和精力。

4.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機製

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農業科研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與其他事業單位(如教育、衛生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待遇相當,解除農業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同時建立激勵、吸引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政策措施,凝聚優秀農業科技人才,為廣州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向朝陽.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 2006,2(22)

[2]呂珂,徐世豔,侯倩佳,安載學.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 2007,12(26)

[3]梁興英.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探究[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