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
人才開發
作者:謝秀菊 張華
摘要:本文以本單位為例,分析了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的現狀、廣州市屬科研機構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對廣州農業的貢獻,以及創新能力不足、難以聚集人才、生存壓力大、保障機製不完善等方麵的存在問題,提出了加強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研 人才隊伍建設 現狀 對策
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的農業科技人員承擔著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試驗示範與推廣,以及農業科普教育和農產品安全檢測任務,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促進廣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確保廣州市“米袋子”、“菜籃子”的有效安全供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關於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現代化實施意見”,提出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強農業、富農民、美麗農村的目標要求。因此,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因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尤為迫切。
一、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的現狀
椐有關資料統計,廣州市屬農業科研院(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約14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8人,副高級職稱41人,中級職稱43人,初級職稱38人,分別占12.9%、19.3%、30.7%、27.1%。而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農業科研人才隊伍狀況基本上代表了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的特點。該院現有專業技術人員8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5人,副高級職稱27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24人。從職稱來看,高級職稱人員比例略為高些,這主要是由於近十多年來,引進的專業技術人員學曆較高,大多是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人員,符合農業科研工作客觀需要。從專業技術人員年齡結構來看, 31-40歲占20.8%,41-45歲占27.8%,46-50歲占33.3%,51-55歲占12.5%,56-60歲占5.6%,已沒有30歲以下的在編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初步呈現老化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單位生存壓力較大,引進新人較少,同時由於目前廣州市屬農業科研單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沒有完成,連續多年,均沒有上級人社部門下達的增人指標,無法招用編製內人員。近幾年,因事業發展的需要,招用了10多名編製外農業技術人員,他們大多在30歲以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專業技術人員年齡結構,然而因不能入編,他們也不能安心工作,流動性較大。從學曆來看,博士7人、碩士19人、本科40人、大專及以下22人。由於單位出台了鼓勵院員工參加學曆進修的政策,共有21位專業技術人員利用業餘時間到農業高等院校進修學習,晉升了學曆,提高了素質,但是總體來看高學曆人才比例偏低。
二、廣州市屬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技工作者對廣州農業的貢獻
據有關資料統計,廣州市屬農業科研單位育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水果、花卉新品種120個,取得成果獎勵190多項,開展課題研究近400項。如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建院以來,開展農業科研項目研究350多項。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獎勵100多項次。發表科技論文440篇,出版著作30部。育成通過國家、省、市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101個,其中蔬菜69個、水稻18個、特用玉米12個、果樹2個。近6年來,共有35個(次)新品種被列為廣東省主導品種, 43個(次)新品種被列為廣州市主導品種。成果累計推廣麵積260多萬公頃。2010年該院出色完成了廣州“兩個亞運會”供應特菜的任務,為廣州亞運會增了光。為保障市以至我省老百姓菜籃子和米袋子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存在問題
1.創新能力不足
1999年廣州市進行了市屬科研機構體製改革,廣州市屬農業科研單位全部實行“斷奶”,即市財政不再直接撥付事業費給市屬農業科研機構。當初的改革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科技創新的力度大大減弱,因為,農業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與成果推廣是麵向“三農”的工作,以公益性為主,在沒有事業費支持的前題下,農業科研院所既要承擔公益職能,又要忙於生計搞經營創收,還要與技術雄厚且有事業費支持的省級同類科研單位競爭科研項目,科研立項難度加大,同時,國家和廣東省裏的一些公益性基礎建設項目規定不下達給沒有穩定的事業費支持科研單位。因此,嚴重影響了市屬農業科研機構的科研立項,造成科研經費不足,導致農業科技創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