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3 / 3)

在教學內容上,可采取雙證或多證書形式,依據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及崗位變動適應能力的需要作為原則,來構建工商管理類的課程體係及內容。既強調同職業能力相適應的理論知識學習,還應當培養學生的創業與拓展能力等適應性知識學習,以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與創業力。

2.積極拓展學生第二課堂實踐

從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實際情況來看,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第一課堂固然很重要,然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更加適合學生的健康成長。如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協會下所屬各專業分會等,在各自的指導老師輔導下,可以開展各種獨具特色的實踐活動等,如省際ERP係統大賽、各係組織的物流技能比賽、全國高校聯合舉辦的市場營銷比賽及跳蚤市場等活動。這些活動都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幫助學生學會求同存異、學會創新等,並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

另外還可以通過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及勤工儉學等方式,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使命感,增強學生吃苦耐勞、自力更生及自立自強意識,從而為樹立學生優秀的職業道德精神理念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共青團及學生會等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並且學會競爭、學會包容,更主要的是學會合作以及奉獻精神、服務意識等。

3.提高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教師綜合職業素質水平

當前高職院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現有教師,一般是由學科型的高校所培養出來的,即使其中有些教師曾經在企業或者其他機構已經任職很多年,擁有了豐富的生產建設及管理、服務的一級、管理層經驗,但站在總體情況下考察,可以發現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教師和高職教育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所必需具備的技能差距仍然很大。因此,需要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整體綜合素質水平。

首先,應當改善高職院校教師的學曆結構。一線教學的青年教師應當90%以上要擁有講師職稱或說是學位,並且要在條件盡可能滿足的情況下,聘請企業相關行業的專家來學校任教。其次,應當鼓勵並組織教師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入企業見習、兼職、考察及調研等。這樣教師才可以深入企業環境中,熟悉企業的經營管理環境、業務流程及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品質與技能等,並歸納編寫調查總結報告、教材或相關論文等,這樣教師既可以在授課時傳授工商管理類理論知識,還可以教授職業技能與操作等。最後,應當和企業家們一塊商定人才培養方案。關於企業所需人才應具備的特質及學校要如何培養人才等不能隻是由教育者們單方麵來決定,還要多聽取一些企業人士及專家的建議。所以,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教師,應當拜訪一些企業人士與專家,掌握企業對於畢業生的要求與評估意見,並據此修訂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張昭瓊.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資訊,2011(21):202-202

[2]楊輝,李翠霞,張永強.論高等農業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151-153

[3]王文慧.地方型大學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0(21):711-712

[4]李傳軍,吳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校講壇,2011(19):56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