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困境與對策
績效·薪酬
作者:盧朝榮 丁雯 童麗
摘要:高職院校落實技術興校,關鍵在教師隊伍質量的提高,教師個體素質的高低和整體水平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生源多少。在高職院校全麵績效評價管理,並作為提高辦學質量的主要手段。文章在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崗位現狀基礎上,梳理績效考核麵臨的困境,並嚐試提出技術為重心、靈活指標設置、定性考核為主、及時的物質激勵和考核成本控製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績效考核 對策
績效是指組織成員在約定時期內從事某一項工作的成績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效果),是工作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相比較後的定性定量綜合反映。績效考核是指考評主體對照工作目標和績效標準,采用統計學上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評方法,評定組織成員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職責履行程度和成員的發展水平,並且有效使用評定結果的過程。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考核是某一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總體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來促使教師隊伍的發展,以推動院校的前進。不但考評崗位業績,還要考評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建立科學係統的高校教師考評體係,還能幫助學校、管理者以及教師更深刻地意識到自身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意義,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工作現狀
高職院校的教師由於其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決定崗位工作的特征,這些特征將影響到崗位績效考核。
1.教學工作碎片化。績效考評主要是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高職院校教師崗位工作主要以腦力勞動為主這一特性決定,很難用數量來全麵衡量。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麵對獨生子女和留守學生,工作空間已經延伸到網絡空間,延伸到學生家庭,甚至延伸到家長的工作單位等等。還有課堂的擴展,比如教學平台轉移到即時通信工具的答疑、輔導等等,必然耗費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教學工作越來越分散化、碎片化,增加了績效考核工作的難度。
2.教學效果時滯性。高職院校教師主要從事操作性、實踐性較強學科的教學,一般的操作實踐可以在實習基地或者實驗室檢驗,但最後教學效果需要在學生走向就業崗位、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後才行。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能否靈活運用能力還取決於自身悟性,取決於學生所在的用人單位工作環境等更為複雜的因素,教學效果這種時滯性使得考核評估工作中不容易及時準確地對教師績效評價。
3.教育成果分段化。現實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來完成,而教師的教育成效必須是在前期教育基礎上成長起來,有賴於各個教學階段、各個科目教師有效協作,因材施教。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職院校教師的教育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教育係統內部環環相扣的過程。高職院校教師隻是負責其中一環,而績效評估僅僅以當前教學階段的教學成果決定。
二、當前高職教師績效考核麵臨的困境
1.認識的偏差。第一是考核評價不斷工具化和機械化,績效考核已成為利益分配主要手段,績效工資已經占了教師勞動報酬的大部分,甚至超越了薪級工資和崗位工資,教育功利性非常明顯。新的《事業單位管理條例》明確指出績效考核還是確定個人晉升職稱的重要因素。實際考核過程中,院校考核工作往往“以人為本”和“大局為重”,缺乏相應的個人全麵自由發展的尊重,即使是對於課題科研團隊,也以“功利化”考核團隊成效。第二是考核評價結果邊緣化。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中承上啟下的中樞環節,必須考慮考核成本等因素,績效管理部門更為願意采用年底集中績效考核這種低成本的考核方式,時間和人力都有限的情況下,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容易形成慣例。績效考核隻是為考核而考核,背離績效管理的核心目標——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