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原經濟區人力資本存在的問題及建設途徑(1 / 2)

中原經濟區人力資本存在的問題及建設途徑

前沿彙

作者:李超峰

摘要: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眾多因素中,人力資本成為一個基礎性的方麵。如何解決人力資本利用率不高、配置不當、投資不足、回報不高的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而解放思想、改善人力資本環境,實現人力資本的市場配置,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完善收益分配製度,是實現整個中原經濟區板塊崛起的必然路徑。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 人力資本 對策

一、人力資本概述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1.人力資本概述。1676年,威廉·配第把作戰中的軍隊、武器和其他裝備損失與人類的生命損失進行了比較,首次嚴肅地運用了人力資本這一概念。而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把工人技能的增強視為經濟進步和福利增長的源泉,為人力資本這個定義確定了發展方向。二次大戰之後,人的因素越來越成為決定個人、區域乃至國家發展的關鍵。同時,經濟學的數量革命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20世紀50至60年代,湧現出T·W·舒爾茨、加裏·貝克爾、赫爾曼·米勒等一批在人力資本理論領域有著卓越建樹的經濟學家。 他們通過對大量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人力資本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貢獻。

2.人力資本與城市發展的關係。衡量城市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係由城市經濟實力競爭力、城市政府管理力、城市學習力、城市環境競爭力、城市生產力、城市資本力、城市影響力、城市文化力等八大方麵的指標構成。其中,在城市學習力和城市資本力的評價指標中,人力資本存量、教育科研投入量等重要的反映人力資本水平的指標占據了主要部分。由此,人力資本水平與一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的水平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

二、中原經濟人力資本戰略中存在的問題

1.人力資本配置不當。長期以來,中原經濟區板塊走的是一條依靠傳統產業和國有經濟支撐整個經濟增長的老路,而負擔輕、機製靈活的非國有經濟發展嚴重不足。經濟發展失衡導致人力資源就業的產業分布不夠合理。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大,相當一部分企業改製、破產和政策性停產,造成企業人才的大幅流動。與此同時,非公有製經濟及其他經濟形式整體發展滯後,難以有效接納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後轉移和分流的大量人才,從而形成人才的虛假過剩和外流。從地區分布看,目前中原經濟區大多數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少數行業。調查顯示,省市兩級地方所占國有企業專業人才達64% 以上,衛生、教育行業占專業技術人才的80%以上,而農技人才和科研人才分別隻占3. 4% 和1% 不到,企業、農村、邊遠地區人才嚴重短缺。

2.貢獻與回報不匹配。人力資本通過作用於三大產業,得以實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2006 年全國一、二、三產業貢獻率分別達5.6%、55.6%、38.8%。1982-1995 年中國人力資本對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5%、2.9%和6.0%,貢獻率分別達27.8%、24.3%和55.0%。1997-2002年,中部各省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達13%以上,河南的人力資本貢獻表現不容樂觀(依次為:江西13.18%,河南14.38%,山西1609%,湖南17.35%,安徽17.76%,湖北1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