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1 / 2)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時令風物

作者:徐樹民

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我國係菊花原產地,浙江桐鄉市則是杭白菊的故鄉。杭白菊與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鄧菊,都是中國馳名的菊花。桐鄉以杭白菊種植曆史悠久而素負盛名。

杭白菊,古時由野生小黃菊培育改良而成。桐鄉市是杭白菊的集中產區,平疇沃壤,桑林稼隴,杭白菊或成片栽種,或插花植枝,其種植麵積之廣、產量之高,均在全國獨占鼇頭。1999年5月,桐鄉市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桐鄉市盛產杭白菊,以菊為市花,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其中最大一片景區達375.57畝,被稱為“菊海”,已載入“中國吉尼斯”紀錄。同年起,基本上每年舉辦“菊花節”,2012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隆重舉辦了第11屆中國·桐鄉菊花節。

愛菊的民俗

自古以來,菊花便受到人們的喜愛。菊花盛開的重陽佳節,曆來就是愛菊者盛大的節日。人們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把重陽節稱為“菊花節”。《西京雜記》載西漢初年宮廷習俗,如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等,已作為優秀健康的民俗,曆經千年而不改,流傳至今。

菊是高潔堅貞之花。菊花的風範感人至深。杜甫詩曰“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淩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這是菊花品格的寫照。菊花不與桃李爭春,不與牡丹鬥豔,冒霜綻蕊,淩寒吐芳,象征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從中可以體會中華民族生命力的頑強;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中,這種菊花精神必將發揚光大,隨著民族生命而永存。

飲酒賞菊,慶祝重陽佳節的風俗,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形成,而正式定為節日,則在唐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寫盡陶淵明采菊、飲酒、賦詩的怡然自樂的田園生活和灑脫逸致的詩情心境。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有當時慶祝菊花節的盛況:“日月梭飛,轉盼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民間曆來對重陽節也非常重視,全國都有慶祝重陽佳節的風俗。

桐鄉地區風俗,在農曆九月初九,用米粉做糕,插三角形旗,稱重陽糕。桐鄉、石門有插菊花、賞菊、飲菊花酒之俗。烏鎮、濮院燒赤豆糯米飯祀灶。各地流行重九登高,無高處則登橋,有塔則登塔。1998年起重陽節定為浙江省老人節。

菊花仙子和阿牛的民間傳說

自古以來,運河兩岸流傳著菊花仙子和阿牛的民間傳說。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牛的農民。阿牛家裏很窮,7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到了13歲,阿牛去張財主家做小長工,母子倆苦度光陰。母親因子幼夫喪,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患了眼病,後來竟完全失明了。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藥,無奈總不見效。

一天夜裏,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告訴他:“沿運河往西三十裏,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這花九月初九重陽節開放,能治眼病。”到了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幹糧,去找白菊花。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找到了天花蕩。天花蕩很大,野草遍地生長,阿牛找了很久,隻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分九枝,眼前隻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移栽在自家屋旁,天天澆水護理。不久,八個花蕾陸續開放,又香又好看。阿牛每天采下一朵白菊花,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到第七天,母親的眼睛便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