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根雕中的彌勒文化
天工藝苑
作者:徐華鐺
我曾多次陪同外地的專家學者去嵊州藝術村參觀幾位根雕藝術家的陳列室,他們最鍾情的是彌勒的造型。觀賞那一尊尊笑容各異的彌勒佛,簡直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你看,彌勒是那樣的靜謐、親切和自信,朝著大家咧嘴微笑,感染著大家的精神;他又是那樣的親和、寬容和歡樂,使大家忘掉塵世間的煩惱,和他進行心靈的交流。
彌勒,是古印度傳到中國的一尊知名度很高、信仰度很廣的菩薩,是佛祖釋迦牟尼(如來佛)的接班人。彌勒從古印度來到中國後,逐漸被漢化。唐代以後,則被中國的高僧布袋和尚契此所替代,使外來的彌勒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布袋彌勒。人們對這尊袒胸露腹、善眉和目、笑口永開、攜帶布袋的大肚彌勒寄予無限的信任和期望,把他當成中國的“吉祥物”。
彌勒是嵊州根雕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根雕藝術家們往往把人工傾注在彌勒頭部的刻劃上,特別是傾注在彌勒無盡慈愛的笑容上,而其他部位則盡量保持其自然的根材紋理,使原材料中那些固有的樹根紋理、疤痕、根癭及扭曲的形態,轉化演繹為彌勒的衣衫、布袋、佛珠及動作,並讓頭部的雕與軀體的不雕和諧統一,使天工的自然美與人工的藝術美得到融會貫通,“天趣”與“人意”得到有機融合。這種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理思想,即“天人合一”。
嵊州根雕藝術家們在實踐中,反複研究各地的彌勒造像,博采眾長,自成特色。他們說,從彌勒的木雕形式看,以南方的為多,南方木雕藝術家們創作的彌勒一般作站立狀,身材偏矮,頭部呈肥胖的方圓形,雙眉厚重而劃出紋理,眼睛細眯呈月牙形,往往呈仰視狀,眉心和下巴有一圓球形的肉緣。彌勒攜帶的布袋較為突出,有的扛在肩上,有的拉在身邊,有的則踩在腳底。
而嵊州根雕藝術家們創作的彌勒卻有自己的創新,彌勒的身材雖然偏矮,但矮得很得體,動作各異,有的作打坐狀,有的作行走狀,也有的作站立狀,瀟灑而自然。他們把重點放在彌勒臉部的刻畫上,雙眉沒有線狀紋理,而是化成兩條挺中帶柔的弧狀眉弓,細巧而輕盈;雙眼呈扁長的月牙形,刻劃出規整的雙眼皮,目光朝前平視,似與你麵對麵交流,簡潔而秀美;雙頰豐滿,嘴巴張開,就像發出舒心的爽朗笑聲,讓你受到感染,親切而隨和;雙耳垂肩,並向前微微外拱,與飽滿的胸脯連在一起,渾然一體,絲毫沒有臃腫之感。
嵊州根雕藝術家們創作的彌勒多是用柏樹和古沉木。
柏樹,是常綠的喬木,木材呈淡淡的黃褐色,紋理成束,走向一致,或直或斜或彎,很有規律,質地結構細密,木質滋潤,堅韌耐用,並發出清幽芳香,是雕刻的佳材。其肌理與彌勒身上的肌理相呼應,給人一種氣韻貫通的韻味,而柏樹內層的淡黃色澤和細膩肌理經雕刻後作為彌勒的肌膚也頗為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