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岩翻簧:一朶竹藝奇葩(1 / 2)

黃岩翻簧:一朶竹藝奇葩

天工藝苑

作者:林海蓓 潘雪梅

近期,台州市黃岩區的翻簧藝術家羅啟鬆正在為籌建翻簧藝術館的事情忙碌著。多年來,他和顧啟望等翻簧藝人不懈努力,使這項創始於清同治九年、已有百餘年曆史的傳統工藝得到搶救、保護和發展。

黃岩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麵上而得名。黃岩是國內最早創造翻簧竹雕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內保存該手工工藝流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2007年,翻簧竹雕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羅啟鬆和顧啟望一起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近年來,黃岩翻簧竹雕在產品開發和研究新工藝上不斷有新突破,品種也在不斷增加。隨著翻簧竹雕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籌建翻簧藝術館的心願在羅啟鬆心裏越來越強烈。

小巷深處綻放翻簧之花

在一條叫仁鳳路的小巷裏,輾轉幾道彎,走到一間門楣間題寫著“篩竹齋”三個字的老屋前,才找到羅啟鬆的家兼工作室。

在這間狹小、擁擠的陋室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翻簧藝術品,有首飾盒、糖果盒、筆筒、花瓶、台燈等實用品,也有台屏、掛屏、壁掛等裝飾性很強的工藝品。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古樸典雅,韻味悠長。有的奔放剛健,有的細膩婉約,粗中有細的線條和疏密結合的構圖,無不顯示了藝術家的手法之精妙。

作為黃岩翻簧竹雕的第四代傳人,78歲的羅啟鬆已經和翻簧結緣50多年了。羅啟鬆告訴我們,從事翻簧工作,首先需要有極好的美術功底,否則就根本談不上竹雕了。他當年就是因為有過硬的中國傳統山水畫功底,經推薦進入了黃岩翻簧廠,從而走上了半個世紀的翻簧之路。

或許正因為自己是“破格”引進翻簧廠的,年輕的羅啟鬆心懷感恩,“既然走了工藝美術這條路,那我就應該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辜負政府的‘破格’。”於是羅啟鬆拚命學習,隻要一有空就畫畫,山水、人物、花鳥,他一樣不落。好學勤奮,加上天資聰穎,羅啟鬆進入翻簧廠後幹得得心應手,不僅會畫畫,還學會了雕刻、造型,未滿3年就出了師,師傅就是大名鼎鼎的師竹館傳人陳方俊。

1964年,翻簧工藝開始采用雕、刮、填及硝酸腐蝕的新技法,更顯出文雅、莊重、古樸的風格。在當年舉辦的全省雕塑竹編觀摩會上,羅啟鬆頭一次獨立設計雕刻的三折拚竹台屏和浮雕人物屏風榮獲二等獎。

1995年,羅啟鬆退休。1998年他獲得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並在自己家中創辦了翻簧研究所,繼續堅持不懈地鑽研翻簧竹雕藝術。他創作的一係列作品也頻頻獲獎—1999年,一件作品在溫州參加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獲金獎。

藝術傳承後繼有人

翻簧竹雕可以一直追溯到清同治九年,由民間藝人陳堯臣所創,是竹刻藝術中的新創造。它婉約、秀麗、精致,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由於它在製作上能把數片簧板拚合起來,幾乎看不出痕跡,堪稱“天衣無縫”,在國內工藝美術界同青田石雕,東陽、黃楊木雕並稱為“浙江三大雕”。

如此精美的藝術品,製作起來相當複雜。時間短則一周,長則數月。要先把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然後用內壁很薄的一層簧片,放任鍋內煮曬、軟化壓平,用膠將竹簧膠合在木板或竹片製的半成品坯上,刨光成型,再在上麵進行深雕或淺刻,抑或淺浮雕。所以又叫“貼黃”。文人墨客還把這種用器稱為“文竹器”。翻簧色澤潔淨無雜,嫩黃雅潤。精雕細刻後,再經噴漆、上蠟、擦光,成品可與象牙等雕刻品媲美—“縱橫削竹取精華,嫩黃雅致媲象牙。應物傳神精雕琢,勝如琥珀雅俗誇。”

據傳,清同治年間,黃岩西鄉盛產竹子,鄉村從事竹、木製品藝人甚多。東山蔡陽村一位技藝高超的竹篾師傅製作竹籃、竹盤、竹盒特別精巧,產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陳堯臣的作坊,請他在竹製品上雕刻圖案,從而售價大增。陳堯臣從中受啟發,便和那位師傅合作,將竹簧從毛竹中劈取出來,製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並將掌扇稱為“雅扇”,以示與蒲扇、紙扇、芭蕉扇不同,一時銷路頗好。同時,陳堯臣兼作竹刻對聯生意,很受歡迎。當時,黃岩城關相繼出現了兩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陳堯臣父子經營的師竹館,另一家店號為鄭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