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岩翻簧:一朶竹藝奇葩(2 / 2)

1929年,黃岩翻簧竹刻對聯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獲銀質獎。1933年,在南京全國工藝品展覽會中獲特別獎。後因翻簧銷路不旺,師竹館勉強維持,鄭益昌幾經波折後倒閉。至上世紀40年代末,黃岩翻簧竹刻藝人已不到10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的扶持下,翻簧竹刻的生產得到了恢複並發展。1964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來黃岩時,參觀黃岩翻簧竹雕,並給予極高的評價:“黃岩翻簧竹雕采用國畫手法,把繪畫技巧與雕刻刀法融為一體,有畫麵、有題款、有圖章,構成一幅幅有詩情畫意的工藝品。真不愧浙江三大雕之一。”並收藏已故老藝人陳方俊先生根據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風紈扇圖》掌扇一把,後珍藏於上海博物館。同年,中央廣播電視台專程來黃岩拍攝翻簧竹雕生產工藝的全過程,向全國播放。

經曆了80年代西方工藝品的衝擊之後,學翻簧竹雕者至今仍寥若星辰。羅啟鬆思考該怎麼辦?他在心裏下了很大的決心:決不能讓翻簧工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失傳,一定要樹起來,傳下去!這些年來,他一直免費帶徒弟,甚至還讓學電腦設計的兒子放棄事業,回來和他一起做翻簧。如今,他兒子的手藝也越來越精了,去年創作的翻簧作品也獲了獎。說起後輩的傳承,特別是兒子的加入,羅啟鬆特別欣慰。

傾情創作推陳出新

在羅啟鬆和顧啟望等藝人的努力下,黃岩翻簧推陳出新、佳音不斷。1999年黃岩翻簧產品榮獲“浙江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展覽會”金獎,2005年榮獲“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別榮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銀獎,在博覽會上受到有關領導的讚譽。

2006年5月,台州市黃岩區翻簧竹雕藝術館成立,羅啟鬆、顧啟望成為該館重要的兩位翻簧竹雕藝術家。

羅啟鬆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是《海嶠春華圖》,這是去年獲得浙江省工藝美術大賽銀獎的作品。這件作品大氣渾厚,重現了山水的秀美。在雕刻的技法上,他進行了大膽創新,原有的技法披麻皴使翻簧作品立體感不明顯,他探索著改成層次分明、深淺明顯的斧披皴,使作品層次豐富,色彩豔麗,更好地表現雲層和山巒的層次感,更具藝術的表現力,賦予作品以濃鬱的現代氣息。

就這樣,羅啟鬆始終用刀筆實現不同藝術之間的和諧交融,在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生之年我都要不斷地探索研究這個翻簧,不滿足於現狀。我要不斷提高,不斷完善,使得作品的藝術性更高、更好。”羅啟鬆說。

為豐富翻簧的表現手法,他還大膽吸取了貝雕、牙雕、玉雕、鑲嵌等民間工藝的長處,從原來的單色線刻和淺浮雕,發展成淺雕著色(即在浮雕上敷上一層淡淡的色調)和電烙燙畫。根據器物的特征,羅啟鬆還和其他藝人將曆代畫家的名作佳品移植到翻簧製品上,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還是書法,都神形畢肖。

來自美國的華裔病毒學教授袁麗娟博士回國講學時,從友人處得到了一件翻簧筆筒,愛不釋手。她說,在異國他鄉,能常常看到來自祖國的精美的傳統工藝品,也是對思鄉之情的一種慰藉。

一位來自北京的收藏家,前年慕名而來,特地定做了一件山水翻簧作品,預定第二年交貨。結果因為種種原因,羅啟鬆沒能如約完成。感到內疚的他今年精心完成了定製的作品後,還特別將另一件參加全國第六屆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的作品也一起給了那位北京客人。客人收到作品後,高興地說:“這是黃岩真正的高水平線雕作品!”

得到各方麵賞識和讚譽的羅啟鬆麵對翻簧工藝和生產的發展,深有感觸地說:“翻簧竹刻應該走普及化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以低檔產品帶動高檔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在普及中逐步提高。”

眼下,羅啟鬆正在構思一件大型的山水作品:《富春山居圖》。對這件作品,他是當作不同尋常的藝術品傾情雕琢的。我們期待著他更多的藝術精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