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瓷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1 / 2)

瓷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天工藝苑

作者:張曉東

景德鎮景東陶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曉東其曾外祖父徐仲南為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父親張鬆茂為全國陶瓷行業唯一獲“首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殊榮的藝術家,母親徐亞鳳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弟弟張曉傑、妹妹張慧均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可謂家學真傳承,一門皆大師。

中國瓷畫藝術曆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陶瓷匠師借助文人書畫裝飾瓷器,遷客騷人借助瓷器寄托情感,伴隨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發展,二者結合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在由發端到成熟乃至升華的漫長過程中,既有瓷器由普通的實用器具逐漸工藝化,又有書畫藝術逐漸裝飾化的兩個發展脈絡,二者相互交融,給瓷器注入獨特的東方藝術神韻。書畫藝術與製瓷工藝緊密結合,瓷器不再僅僅是普通的實用器具,從實用性發展到藝術化,它富含了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文化內涵,並從傳統中國書畫藝術的沃土中脫穎而出,發展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完成了本質的蛻變,其影響曆久不衰,深受喜愛。

景德鎮作為中國製瓷業的傑出代表,其瓷畫藝術曆經千百年的傳承發展,到晚清民國時期通過程門、金品卿、王少維以及“珠山八友”等陶瓷藝術家的探索實踐,進入到一個“文人瓷畫”的全新世界,瓷畫藝術從此開始了她的黃金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種類紛呈、技法多樣。這類“文人瓷畫”作品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通過線條和色彩的表現,以及對筆墨情趣的追求,把作者的人品思想、才情學識表現得一覽無遺,整體貫穿著一股濃濃的文人氣息。

瓷畫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對於其藝術審美特征如何理解?當代瓷畫藝術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傳統和創新是相互對立,還是相互融合?景德鎮當下瓷畫藝術界有兩大主流,也就是所謂“傳統派”和“學院派”。其不同解釋和看法,概括地說:傳統派認為,隻有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隻有沿襲傳統,才能將瓷畫藝術發展傳承下去,才能受到大眾的喜愛;學院派認為,傳統是束縛藝術發展的枷鎖,隻有擯棄傳統,才能創新發展,才是真正的藝術。

1981年,我進入輕工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藝術室從事陶瓷藝術研究和設計創作。出生於陶瓷世家的我,與圈內其他人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祖父張德生隨劉雨岑從事陶瓷藝術創作,曾外祖父徐仲南是名聞遐邇的“珠山八友”之一,外祖父徐天梅被譽為“走獸大王”,父親張鬆茂、母親徐亞鳳都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對於陶瓷藝術的創作和鑒賞,我從小就耳濡目染。陶瓷藝術傳承的家學淵源,以及多年的陶瓷藝術創作實踐,使我對傳統的理解和對創新的追求有著自己的認識。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門回歸,我們策劃製作一套《母子連心》紀念瓷向社會公開發行。一款畫麵主題為牡丹,另一款畫麵主題為蓮花。同時“牡”與“母”,“蓮”與“聯”、“連”諧音,正好符合傳統吉祥文化中的諧音寓意。

牡丹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國花,以其雍容華貴的姿態傲然屹立於群芳之首,被譽為“花中之王”,被無數文人墨客和丹青大家所推崇,唐代劉禹錫有“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的動人詩句。荷花出泥不染,雍容高貴,其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在中國被推崇為君子,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因此荷花被認為是高尚品德的象征。曆代丹青高手,均有關於牡丹和蓮花題材的上乘佳作傳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學習的範本。

《母子連心》瓶的器型我們選用“蓮子瓶”造型,為什麼要選擇“蓮子瓶”?一是從“大氣”考慮,瓶麵的表麵積大,更能彰顯出氣勢;二是與主題吻合,將牡丹的華貴氣韻和蓮花的飄逸灑脫完美展現;三是氣勢端莊穩健,具有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