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寺平村:中國磚雕民居特色古村(2 / 2)

還有,金西三鎮民居門麵的磚雕,多是泥坯雕刻後再進窯燒製成型的。這需要有高超的製磚技術和燒窯溫度控製技術的良好結合來保證,而且事先還要有整體的精密設計和尺寸的準確把握來支撐。任何一道工序出點問題,成品出窯發現變形、開裂、翹曲,或色差不勻、或缺棱掉角,都會影響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所以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而徽州民居門麵的磚雕,是用燒好的經過加水打磨的磚坯,他們稱之為黑色的“千斤泥”燒製的青磚。這種青磚質地極為細密,堅實如石,然後來描樣雕刻。徽派民居磚雕其燒窯、雕刻、拚裝等工序與金西磚雕泥坯雕全然不同,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

除此之外,金西三鎮民居磚雕的畫麵構圖內容豐富,有人物、花鳥、走獸、魚蟲和山水、房屋、橋梁等;雕刻技術多樣,有圓雕、半圓雕、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等;雕刻製品鋪設麵廣,分別應用於房屋門麵的簷部、梁枋、芯板、匾額、雀替以及挑頭、柱頭、楓栱和基礎大放腳等不同部位。

徽州民居磚雕雖然聲名遠播,但就其製作難度、應用廣泛、書畫結合等諸方麵看,應推金西三鎮古民居為最。

金西古建築的磚雕源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聞名海內外的東陽木雕是東陽人的傳統技藝,但金西三鎮民居磚雕出自何人之手,卻是不易找到答案的難題,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但是細細揣摩,從以下幾點可見其淵源。

金西三鎮由廳堂、民居形成的古村落,以寺平村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單體建築類型和數量最多。很多人誤以為金華是徽派建築,其實是婺派建築。徽派建築是屏風牆、小天井、三雕裝飾,金西建築是馬頭牆、大院落、木雕裝飾,區別很明顯。這一點坦白地說我也曾犯糊塗,因為粗見寺平是屏風牆、小天井、磚雕裝飾。深入研究才知道搞錯了。寺平的老祖宗在中戴,與寺平村隔條小溪。中戴村有九百多年曆史,由於氏族繁衍速度快,後來分出了寺平、上新宅等幾個村,其中寺平建村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寺平、上新宅的祖祠,仍在中戴。據中戴家譜載,他們始祖來自河南,姓戴名叫可守,原是宋代朝廷的承事郎,相當於現在副省、部級官員。他帶家眷先到遂昌定居,後遷中戴,與徽州徽商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中戴雖不是徽州移民,而先祖們始建村屋模仿徽派建築是有可能的。因為徽派建築小天井節省土地,雕刻裝飾甚是漂亮。但金西三鎮民居磚雕是生於斯、成於斯的,因為此地沒有“千斤泥”,不可能做熟坯雕。

那麼這些磚雕技術來自何人之手?請教了一位古建築專家,她說,金華各地的磚雕,不來自徽州,而是出自金華本土。為什麼呢?因為金華自古以來是陶瓷業十分發達、燒窯技術相當成熟的地方;東陽是木雕之鄉,讓雕刻藝人拿鑿子雕泥坯比雕木頭容易。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店古窯址和厚大古窯址、冷水井古窯址、白墳頭窯址、貞姑山窯址和東陽木雕之鄉藝匠眾多,可看作技術上的保證。東陽現有燒製磚雕製品的古建築磚瓦廠,說明這個傳統技術至今還有人傳承。磚雕製品從外地長途輸入容易破損,而本地工匠就地製作能確保成品的完整與質量。

要說金西三鎮古建築門麵磚雕為什麼如此精美,這與南宋時金華作為陪都,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有著淵源關係。金華曆史上是聞名全國的浙東理學大本營,有眾多文人墨客往來,如李漁出生於湯溪、黃賓虹出生在金華、五代畫僧貫休喜好在九峰山賦詩作畫,他們對磚雕技藝的指教評點極為方便,為磚雕提供好的設計構思、好的圖樣是不成問題的,為磚雕建築作出現場評價從而使磚雕藝術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