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平村:中國磚雕民居特色古村
文化遺存
作者:洪鐵城
金華市西部浙江金西經濟開發區托管的湯溪、羅埠、洋埠三鎮,曆史上保存下來許多別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築,如寺平村、中戴村、上境村、派溪李村、堰頭村和湯溪鎮的城隍廟等,其建築門麵上的磚雕裝飾,在整個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可謂獨樹一幟,有著極大的曆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僅寺平村保留著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磚雕民居就有千餘間,建築麵積總計3萬多平方米,特別完整的傳統建築和文物古跡有79處。其中有宗祠、傳統民居、廳堂府第、店鋪作坊、古墓葬、戲台,另外還有古堰、古井、塘亭等。村落的選址、總體布局、功能配置、府第擇基和空間組合,都較好地展示出當時村落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及其習俗等各方麵的豐厚內涵。因此,寺平村已被評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古村落地處人傑地靈的老湯溪縣
包括湯溪與洋埠、羅埠三鎮的老湯溪縣“地處衢州之東、婺州之西、處州之北,原隸三府四縣”。明代成化辛卯年(1471),金華府守備李嗣認為這裏“阻山界水,獷戾難治”,根據民情,請求朝廷“割金、蘭、龍、遂四隅之地,另為一縣,隸金華府。以附近有湯塘故名湯溪縣”。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在編纂《湯溪縣誌》時首定,“湯溪居浙水上遊”,是衢婺大地的戰略要衝。湯溪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有史料對湯溪作高度評價:“古東陽都會之要地。背鄰睦郡,麵對括蒼,左瞻寶婺之光華,右挹爛柯之秀麗。仙岩崒嵂隱高節之鴻儒,道觀嵯峨奮飛升之羽士。起酤坊而延白石,終瀫水以抱青陽。人傑地靈,民康物阜,男耕女織”,“是四邑山川之勝,似反得而兼攘焉。”
湯溪南部是名傳千古的九峰山,丹霞地貌,奇峰突兀,怪岩峻峭,林木蔥蘢,秀水清洌,是金華市區山形最為秀麗之處。九峰山南麓有萬畝茶園,是浙中地區罕見的連片大規模茶園;新發現的溫泉,水溫高達42度,日出水量有2000立方米。
老湯溪縣又是東漢大儒龍邱萇、南齊巨碩徐伯珍、唐朝名臣徐安貞、明代清官胡森、清代戲劇家李漁、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等人的故鄉或祖籍地;九峰山還是道家真人葛洪采藥煉丹、文壇一代巨匠陶淵明讀書隱居、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卓錫圓寂之處;老湯溪是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基地;三鎮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傳統美食名聞遐邇。
磚雕古村落正是坐落在人傑地靈的老湯溪縣。
別具特色的金西磚雕藝術
由於老湯溪是如此不凡的風水寶地,所以出了中國最漂亮、別具地方特色的磚雕民居古村落。我用徽派古村落的民居建築來作個比較,因為徽州民居是名揚四海的。
對比中發現,金西三鎮民居與徽州民居,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明顯區別。
首先,金西三鎮古代民居磚雕門麵是牌樓式的造型,規模巨大,氣勢宏偉。稍小的是一間一樓、一間二樓、一間三樓,特大的是三間一樓、三間三樓等,因為磚雕門麵的麵積大,所以顯得特別的恢弘不凡。但是徽州民居磚雕門麵基本上都是門罩式的,隻做門頂上一小部分,分冠冕式和垂花門式兩種,因此磚雕的體量規模小,與寺平是兩種文化態姿,呈現不同表現形式。
其次,金西三鎮民居的磚雕門麵,是全部磚作完成的,因此顯得特別的純淨、規整,構圖嚴謹,整體感強,工藝技術難度既繁又大;而徽州民居門罩,是不同材料混合搭配製成的,有磚雕、石雕結合的,有磚雕和抹灰結合的,也有磚雕、石雕和抹灰結合的,因此整個門麵裝飾工藝的技術難度相對要小很多。
再之,金西三鎮民居磚雕門麵,都是書畫並茂的。大門匾額的書法,也用磚作成活,有色彩、質感上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徽州古建門罩,有的無書法匾額,有的有匾額但是用墨筆寫的,因此其匾額與磚石花飾由於材料質地色彩不同而顯得有些生硬,有拚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