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跨界”手法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1 / 3)

探究“跨界”手法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傳媒論道

作者:黃霄

[摘 要]景觀設計已然成為了具有獨特魅力和一定學科高度的新興設計領域。尤其是在當下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讓我們身邊的環境變得更美更和諧,如何協調人、地、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一係列的問題都需要景觀設計從中調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試圖以跨界設計的創新思維,通過對成功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同階段跨界設計手法運用的論述,引發對固有景觀設計模式的反思,並通過“跨界”設計手法,讓其成為連接景觀設計和各相關學科之間的橋梁,進而使景觀設計和各相關學科之間“無界”融合,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的新需求。

[關鍵詞]景觀設計 跨界手法 創新思維 融合

我國的景觀設計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了具有獨特魅力和一定學科高度的新興設計領域。尤其是在當下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如何讓我們身邊的環境變得更美更和諧,如何協調人、地、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一係列的問題都需要景觀設計從中調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國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景觀設計者,在認識上卻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諸如創新意識淡薄、設計形式單一、缺乏人文內涵、關聯性設計語言缺失等。他們往往可能片麵的隻注重自己專業的相關技能,而忽略汲取其它專業的知識;僅局限於固有的景觀設計模式,而忽視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滲透、互動與融合。而當代景觀設計恰恰是一個強調全麵性專業素養的學科,它更注重景觀設計者的“跨界”設計能力。因此,想要改變目前景觀設計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以新的視角——跨界設計,去拓展我們的思路和眼界。

一、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這個概念,包含“景觀”和“設計”兩個元素。其中,“景觀”的含義是較為廣泛的。“景觀”一詞最初被定義為人類對於視覺表象的一種描述,具有一部分美學領域的意義,等同於“風景”、“景色”等詞彙。用簡單的文字描述景觀的概念非常困難,因為景觀的概念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1]。後來景觀概念被引入其他領域,例如地理學、生態學、美學等,出現了諸如景觀地理學、景觀生態學、景觀美學等學科,使得景觀逐漸從對視覺表象的感受描述轉變為科學、係統的研究,其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擴充[2]。而景觀設計則是在傳統園林設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門新興的設計學科。其產生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美國城市公園運動。著名的景觀設計師約翰·O·西蒙茲在其《景觀設計學》一書中認為:“人們實現的最偉大進步不是力圖徹底征服自然……,而是處心積慮地尋找一種和諧統一的融合” 。景觀設計是景觀綜合體設計,它涵蓋了多個學科間的知識,包括土壤學、植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將自然學科與藝術與設計相結合,兼容並蓄。從“景觀”概念的多重性及其發展曆史看,並且基於“設計”的交叉性較為廣泛的這一特性來看,景觀設計實質上是以美學作為基礎,以藝術內涵作為底蘊,以人文關懷作為目的,同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一門綜合性“跨界”學科。

二、跨界與跨界設計

“跨界”,英文名為crossover,是近年來在國際設計界頗為流行的一種設計手法,代表了一種新穎的審美方式和新銳的生活態度。其基本概念可以理解為交叉、跨越,同時也指多領域的融合。這個概念的本源來自日常生活概念的引申發展,而跨界設計這種行為甚至可以追溯到藝術設計之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將原本看似不相幹的領域彼此滲透、融合,並通過以創新意識為主導的再設計而獲得新的升華。因此,跨界設計可以被認定為是藝術設計本源的回歸。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跨界設計產品,尤其是在工業設計領域,跨界設計的案例更為豐富。例如作為知名汽車製造商旗下的保時捷設計工作室,就參與過手表、家具、刀具等日常用品,以及手機、洗衣機等電子電器產品的設計與研發工作。該設計工作室將其跑車外形的設計語言和元素“滲透”進上述產品中,以跨界設計的手法,將兩種看似不相幹的工業產品加以融合,使這些原本普通的日常用品獲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和前衛的設計感,從而脫穎而出。再如名聲同樣響亮的寶馬設計工作室,也經常參與小型電子設備的外形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