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的日本動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研究表明,動漫的受眾群體一般介於10~30歲之間。此年齡段青少年受眾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長期觀看日本動漫必然給我國青少年精神及心理世界刻上堅實的烙印。為此,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下達關於減少國外動漫引進與播出時長的通告,通告要求央視綜合頻道及各大衛視黃金時段均需播出國產動漫,目的是給予國產動漫更大的發展空間,鼓勵創作與發行。文化產業競爭力是綜合國力的一個衡量標杆,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定伴隨著上層建築和國家體製的滲透。文化的傳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構建是基礎。
中國動漫行業的振興與發展是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以不同於以往的新方式向青少年傳遞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性”的凸顯成為關鍵所在。中央電視台近年來播映宣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動畫公益短片及動畫宣傳片,都是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著“中國夢”。時下網絡點擊率超高的《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一改往日冗長的紀錄說教,采用俏皮幽默又不失嚴謹的動漫刻畫形象,切實拉近領導人與大眾的距離,發行者的意圖幹脆直接地被觀眾接受。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國產動漫在受眾接受方麵一次成功的傳播。
三、日本動漫“大愛”所在——人文關懷的延展
許多人認為動漫是專屬兒童的娛樂方式,主人公命運的轉變幾乎能夠一眼望穿,大部分的動漫故事以成功或喜悅收尾,明顯屬於理想主義敘事。如此簡單的故事和情節何以打動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呢?追根溯源,動漫中的主人公不一定是人,但往往具備人的特性和心理活動,故事及人物映射出諸多社會問題和交往理念值得探索和學習。
從最初的《風之穀》、《千與千尋》到現如今的《懸崖上的金魚姬》、《起風了》,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始終透露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傳達天、地與人合一的概念。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方麵的呼籲中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亦麵對現代文明發展進程中對原始文明的破壞展現出極其強烈的批判色彩,對於人類“成長的不可能性”[4]給出獨有的定義。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梳理成為人文關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日本動漫中危機關頭的善念是人文關懷的根源所在。
中日動漫在人物塑造方麵均不同程度上存在“英雄主義”情結。不同的是早期中國動漫同早期電影電視人物形象塑造大同小異,更多地致力於“高大全”形象的展現,趨向於道義的遵從,人物形象的設定好與壞區分明確;日本動漫故事敘述側重於深刻哲理與現實意義的闡釋,其中的主人公恰恰是擁有眾多“小毛病”的英雄人物,這是“接地氣”的生活常態,是人們所期待看到的,更符合人的特性。
就國產動漫而言,從2011年由王川指導的《魁拔》一舉成為國產動漫的佼佼者,到2014年國產賀歲動畫票房破億的《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人文關懷的影子無處不在。《魁拔》中塑造的墨拓人本是地界上的一群怪胎,他們孱弱、吝嗇,但卻極講信用。他們的曆史與猶太人的遭遇相近,經過幾番磨難,卻獲得了極高地位。此外,《熊出沒》故事幽默風趣,熊大、熊二、光頭強等角色設計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每個簡短的故事都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最高要義,熊與人的矛盾衝突都是建立在“保護森林”與“破壞森林”的基礎之上,而光頭強的屢屢失算,更是暗示破壞生態平衡換取經濟利益的不可行性。諸多成功案例證實,與人類文化曆史相關、與社會當前發展方向一致的故事情節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也更容易在文化產業競爭中成為領頭軍。
目前,文化工業時代“文化”與“工業”的地位日顯重要,我國動漫的發展即能夠帶動中華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又能對國家文化工業鏈條的完善作出實踐性貢獻。子曰:“學然後知不足。”在動漫產業創新、民族文化傳播、動漫本身的人文關懷等方麵,日本動漫都值得我國國產動漫借鑒和學習。關注動漫行業的發展,通過不斷認知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美麗中國的“中國夢”。參考文獻:
[1]範文博.論日本動漫的發展對中國動漫行業的提示[D].碩士,東北師範大學,201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P182
[3]金元浦.當代文藝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P252
[4]張紅秋.成長的可能性——宮崎駿動畫電影主題研究[J].電影評介,2006(11)
(責任編輯 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