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藝術的碰撞與交融(1 / 3)

民族藝術的碰撞與交融

傳媒論道

作者:孫文文

[摘 要]長久以來,日本動漫與美國動漫並駕齊驅,在世界動漫領域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動漫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之一,但是,無論在受眾的接受程度、市場占有份額,還是在民族文化傳播效果的實現、動漫本身的人文關懷及審美意識表達方麵,日本動漫發展機製都遠比我國成熟。由此,從最基本的創新思維探索出發,日本動漫的傲人成績都為我國動漫行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鑒。

[關鍵詞]動漫 創新意識 受眾心理 人文關懷

2014年院線賀歲檔中,國產動漫《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我是狼》、《青蛙王國》等作品異軍突起,雖然票房參差不齊,卻成為一道特殊的文化風景線。然而,部分高票房的國產動漫仍然無法成為中國動漫市場的中流砥柱,作為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動漫的需求不斷增加。長久以來,日本動漫不僅在中國市場中占據著相當高的份額,在世界動漫產業中也是一枝獨秀。要促進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應該借鑒日本動漫的發展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查找自身的缺陷與漏洞,並嚐試發掘出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動力。

一、日本動漫創作的創新思維與意識探索

愛因斯坦曾說:“就某種意義來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就是對於驚奇不斷擺脫的過程。”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是動漫發展的根本動因,對比而言,動漫是比其他任何產業都更需要創新思維的產業。

動漫在整個影視體係中故事性最強,講故事的模式卻最為簡單,懸念的設置於想象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那麼,如此簡單的結構,創新從何談起呢?為什麼日本動漫能夠得到如此青睞?日本動漫之所以開創了“講故事的神話”,根本在於日本動漫自身具備不斷適應發展的創新意識這一要素,其中最突出的是動漫思維的構成和重組。

日本動漫的思維的形成與演進經曆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曆程,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革不斷創新。一般認為日本動漫起源於十二世紀真言宗僧侶所繪製的“鳥獸戲畫”。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手塚治蟲作為日本漫畫史上的代表人物,其畫風受到美國迪士尼動畫的影響,使得日本漫畫內容和風格產生巨大的轉變。諸多少女、少年勵誌漫畫由此興起,成為日本動漫的重要題材之一。20世紀70年代,由富野由悠季製作播出的《機械戰士高達》標誌著日本機械類動畫的高潮。隨後出現的宮崎駿被譽為日本動漫的“一代宗師”,[1]其作品廣為稱頌並獲得諸多國際大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動漫進入OVA動畫即原創動畫錄影帶時代,小學館、講談社等著名日本動漫出版機構聞名遐邇。日本動漫由孩童時期的內容刻板、畫風粗劣,且一度麵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崩潰邊緣,到現如今的內涵豐富、題材多變、產業鏈條完整,並非一氣嗬成,而是經曆了十分艱辛的過程,不乏創新與變革因素的推動。其間,日本動漫題材不斷翻新,出現了以“萌”係動漫、熱血動漫、偵探動漫、校園動漫等不同內容題材的動漫。

動漫的創新思維不僅表現在對於故事內容和題材的選取上,還表現在故事的講述方式的更新和繪畫風格的標新立異上。宮崎駿作為日本在世界動漫行業中一個響亮的代名詞,其別具一格的動漫風格在創新方麵頗具說服力。1984年播映的《風之穀》確立了宮崎駿的大師地位。宮崎駿的動漫具有強烈而特殊的繪畫風格,形象的設計和場景的設置在業界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許多人物一出場便打著“宮崎駿”式的標簽,動漫場景的繪製更是美得就像一幅畫。1989年宮崎駿的動漫作品《魔女宅急便》便是講述了一個少女琪琪的魔法傳奇,琪琪本身就是一個擁有魔力的少女,掃帚是交通工具,能與黑貓進行對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出現的神奇世界,是創新思維才能達到的境界。宮崎駿動漫在故事細節的講述方麵亦突破常規,動漫《哈爾的的移動城堡》中,一扇門能夠穿越不同空間,年輕的小姑娘與駝背的老太婆相互轉化,人物 哈爾先生總是帶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懸念的設置恰到好處,牽引著觀眾產生繼續往下看的念頭,展現的世界總是與現實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卻不盡相同,令人回味無窮。

在創作手段與材料使用方麵,新型材料的使用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日本動漫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本與動漫無關的剪紙、油畫、木偶、紙偶、泥偶、皮影都能夠成為塑造形象和場景的手段,沙土動畫、針幕動畫的展現更與新型數字技術的推進有關,特別是三維技術的成熟使得眼神、色彩、用光等不能很好表現的細節都活靈活現。甚至一段時期,日本的真人動漫充斥熒屏,《奧特曼》便是典型之一。其實,早期中國的水墨動漫頗具特色,這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20世紀60年代試製成功的優秀片種。《小蝌蚪找媽媽》中動漫形象的造型基本采用“單線平塗”的方式,原型均取自齊白石畫作,具有中國民族傳統水墨畫的特點。隻是時至今日,中國動漫更多地注重數字技術的使用,而忽略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特色,模仿國外動漫製作技術卻不能很好的與本國文化相結合。大部分動漫的故事題材仍是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名著典籍為原始素材進行簡單加工改造,創造性思維未能完美運用,故而國產動漫收視水平不及日美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