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園地
作者:張學娟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化學課程內容多,時間緊,任務重,完成教學任務的最佳方法就是向課堂45分鍾要效益。筆者在教學中以創建高效課堂理論為指導,工作中體會到教學反思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法寶,隻有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才有感慨、頓悟,教育教學任務得以高效順利地進行。
1 變講堂為學堂
《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思考》一文提出:“教師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提供資料和領著學生走別人走過的老路,而是把他們的智能引導到科學方法上去,也就是培養學生探索、調查和考證精神,而絕不是想當然行事。”所以教學中為使化學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使全體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筆者在課堂上根據化學學科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實驗探究活動,給學生多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究活動,培養他們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在教學中筆者注意抓住有利時機,多給學生恰當的肯定鼓勵,讓他們盡可能地享受成功的喜悅。反思多年化學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演示操作,不注意細節,隻注意現象;而看同伴的操作注意每一個細節,不對馬上指出,很注意實驗規範,擔心不能成功。大多數學生願意在全班同學麵前演示,以顯示自己的實力,一旦操作失誤,改正後記得特別牢。學生很喜歡用實驗進行物質的鑒別,因為各種方法任自己挑選,希望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鑒別出來後有一股成功的喜悅感。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大膽地把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有力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大大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益。在這個基礎上,把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學生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抽象來獲得結論,它以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時,把書本的實驗作為原理自學。然後,出示一些實驗儀器,包括針管、氣門芯、橡皮筋、酒精燈、火柴;集氣瓶、雙孔橡皮塞(配有導管、燃燒匙)、燒杯、彈簧夾等;藥品包括紅磷、硫磺、木炭、水等。設計測定氧氣含量的方案。學生積極討論,但不敢一試。筆者的鼓勵和點撥雙管齊下,學生開始上場。盡管實驗結果各有不同,但不管哪種情況,都能讓學生繼續探究下去,找出不同的原因。在點撥的基礎上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用木炭或硫磺代替紅磷行嗎?為什麼?問題明確了,這時舉手要求實驗的學生爭先恐後。從學生這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上,可嚐到探究教學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