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3.1 結合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課程倡導課程的綜合化,淡化學科界限,還給學生一個整體性的學習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化學與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有很多的聯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跨學科的學習課題,使學生在已有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2 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一是教師要改變以往給學生設計步驟、手把手教的傳統方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二是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每個課本實驗,還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根據需要補充實驗或實驗創新。隻要是危險性不大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3.3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理解掌握能力
化學不同於語文、外語,不要求死記硬背,強調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所以,在化學概念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細讀多讀,隻有這樣才能抓住關鍵詞,培養理解掌握能力。像質量守恒定律中的“參加”“化學反應”“各”“質量”“等於”等都是關鍵詞,隻有抓住了這些關鍵詞,才可以從本質上透徹地理解每一個化學概念。
3.4 探究學習的過程允許學生犯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學生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成長起來的,那些不經意的錯誤或許就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啟迪思維、增進修養的絕佳材料。在教學製取氧氣,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時,教師要設計兩種方案:1)讓一部分學生先握住試管,再將導管放入水中,沒有看到氣泡的冒出;2)讓另一部分學生先將導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緊握住試管,很快看到有氣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結果不同。同時要看看學生的操作是否正確,對操作錯誤的學生要寬容和允許學生犯錯誤,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解放學生創造力,為各層次學生展示能力、發揮潛能提供自主發展的空間。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應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而努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無窮的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