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兒童觀深深地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的行走方式。在真心與兒童的交往中,我發現,自己對孩子的點滴關愛,孩子都會記在心頭。2008年,我接了一個因種種原因,集體比較自卑的六年級畢業班。雖然隻有一年,但我通過各種形式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真愛和真情。看到家長發自內心對我的感謝,看到畢業前夕孩子們發給我的郵件,我深深體會到做教師的幸福。而學生們畢業後我收到的一對父女的感謝信,更讓我百感交集。父親在信中說:
“孩子五年級的數學成績下降得令我們吃驚,對學習不感興趣,對人生充滿了失望,毫無上進心。六年級,幸好遇到您,您的一句‘小彤,你是名好學生,怎麼也會被留了下來?’就是這句鼓舞她的一句話,令她振奮了學習興趣。在我們全家都無望的時候,是您點燃了她生命的希望之火,讓她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不但對學習提高了興趣,對人生也充滿了希望。
現在,小彤不僅在生活上很自覺,學習上也很自覺。她明白:努力,才會有明天!柳老師,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這都來自您的教海。‘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您是平凡的偉人,我會讓我的孩子一輩子記住您的。”
感受著教師的幸福,也震驚於教師對孩子心靈的影響之深,對一個家庭的影響之大!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意識到,我們是孩子的成長中的重要他人。
自我反觀中我高興地發現自己心底對兒童的真愛,在尋找自我中我重新認識了自己,並從肯定自己中喚醒前進的激情,在剖析自己中走向超越今天的未來。
行——堅守“數學視角、兒童立場”
作為數學教師,和學生最重要的交往在課堂。重新懷揣著自己的數學夢,我要求自己每學期至少主動上一節研究課,《分數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內角和》《分數的意義》《小數點的位置移動》《神奇的互化》《算式遊戲》……在日常的積澱中逐漸提升自己。
好的課堂應該是一扇窗戶。有人說:“一個好演員,一舉手一投足,全都是戲。”“一個優秀的歌者,每個細胞都散發著音樂的魅力。”而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借助數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能夠去感悟世界的奧秘,而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本身。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張景中先生指出:小學生學的是很初等的數學,但教學研究要有高觀點。所謂高觀點,就是指站在更高更廣的知識體係中去理解和認識低淺知識的思想方法。觀點越高,事物越顯簡單,教學越有深度和廣度。
遺憾的是小學數學中有不少概念、結論和方法由於受學生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製,在教材中都被簡化處理,如果教師由於長時間接觸這些“被簡化處理”的數學內容,形成了一種思維惰性或定性思維,缺乏積極思考和分析現代數學問題的興趣,僅限於教材,不問“來龍去脈”,久而久之,就容易把數學教學局限於小學數學學科本身,缺乏深度與廣度。
陳省身先生曾經把數學分為好的數學與不好的數學。好的數學不僅是數學,更是人學,不僅關注昨天與今天,更指向明天,它不會讓學生僅僅做機械的“搬運”,而是帶著好奇與探究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好的數學不隻是教知識與方法,還教思想。因為,數學思想方法支撐著整座數學大廈,無處不在,用它獨特的魅力融浸在人類文化的曆史長河中。
一個好的數學教師應該豐厚自己的數學素養,然後站在高的觀點下,用“好的思想”去衝破那些“習以為常的慣習”,用“好的數學”去滋養那些“嗷嗷待哺的心靈”。實踐中我自覺追求:居高臨下,“力透紙背”,去釋放凝結在具體數學知識、結論背後的數學精神因子;瞻前顧後,聚焦課堂,去彰顯數學的文化性格,滲透著文化的因子。
我會在基本的加減計算練習後讓學生去尋找變與不變,滲透變量與函數的思想。我會在教學簡單的“同樣多”時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在探究運算律中幫助學生建立符號化的思想,在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後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透過枯燥的計算題揭示出其中的化歸思想,在應用題教學中貫穿數形結合的思想……
數學思想如鹽,合適的形式如湯,加上佐料,才可以變得靈動異常,變得可口而又有營養。小學數學是兒童數學。和兒童朝夕相處的我知道,唯有讀懂兒童,才能走近兒童。我智慧地給純粹的數學“穿”上合適的外衣,呈現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