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3 / 3)

兒童是充滿好奇的,課上我和兒童一起欣賞分形圖形,展示數學的神奇;兒童是愛玩遊戲的,我把“用字母表示數”的抽象隱藏於充滿探究的“數學魔盒”遊戲中;兒童是愛聽故事的,教學“素數與合數”時我引入“蟬選擇素數作為生命周期”的故事,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震撼。

數學的美,數學的趣,數學的神奇應用……兒童立場,數學視角,這樣的課堂堅守中,2006年我獲得江蘇省數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2009年獲全國錄像課一等獎,2012年獲江蘇省“杏壇杯”教學競賽一等獎、中國電視優秀課例二等獎,先後到北京、南京、新疆等地上觀摩課、做講座30餘次。

思、著——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會使我們從“日常教學”中覺醒過來,提升我們的教育智慧。不論自己的每一次否定與嚐試是不是正確,我們置身其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執著與專注,一種永不滿足、不斷精進的精神。十年教育人生中,不管在海安還是在南通,教語文還是教數學,我始終堅持寫教育手記,每年我會取上不同的題目,如“教思點滴錄”“2008,讓寫作像閱讀一樣輕鬆”“每天再多一點點”……實踐、反思、學習、研究,讓我走上專業成長的快車道。從參與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的實驗點班,到作為子課題核心組成員參與教育部規劃“十一五”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李老師經常跟我說,堅持做有思想的行動者,才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與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反思後的寫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以我的“一堂課與4篇論文”為例。《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獲得了一等獎後,我沒有僅僅沉浸在獲獎的喜悅中,而是把它作為再加工的素材,先後4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寫了4篇論文。

第一篇《走出認識誤區 創設數學味的情境》(發表於《中國教育學刊》)。課改的反思階段,因為對情境的誤讀誤用,小數界批判情境的文章鋪天蓋地。麵對這樣的現象,來自情境教育的發源地的我,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思考並厘清:是情境這一命題本身的價值問題,還是我們對命題的內涵及操作的認識發生了偏差?

第二篇《從深度上挖掘 從寬度上拓展》(發表於《中國教育報》)。針對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討論,我回顧並深挖自己當時執教這一課時把握教材的思路。咀嚼和思考中,我提出:超越,從“包含”出發,我們首先保證能教好教材,再談用教材教。在能包含教材素材原有功能基礎上,再去對教材拓展與延伸。

第三篇《我的一次課堂創意經曆》(發表於《小學教學》)。從2006年到2009年,兩年多了,課中“神奇的數學魔盒”持續獲得關注,真的出乎我的意料!“魔盒”這個金點子當時是怎樣誕生的呢?我回顧了它的誕生的一波三折。

第四篇《兒童:課堂創意的原點》(發表於《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在後續的反思學習中我認識到,一切研究的歸宿應該在兒童。由此,對《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的成功創意,我的思考又往前邁進了一步,我領悟到:兒童立場,是課堂創意成功的基石。

一個教師的思考力決定了他行走的寬度與深度,隻有真正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有生命的,才是真正能促進教師成長的。在不斷的研究與思考中,我努力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句子,撰寫論文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8次獲獎,其中兩次獲得一等獎,參加江蘇省“師陶杯”、“行知杯”論文競賽也多次獲一等獎。50餘論文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學刊》等國家、省市級期刊發表。

成長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主題,在教育生涯的長途跋涉中,我們會迷茫,會疲憊,會倦怠,但心底那份不滅的教育情懷會不斷提醒我們、敲打我們。懷揣著夢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我們的教育人生會不斷從單調走向豐富,從重複走向創造,從經驗走向理性,從此岸走向彼岸……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