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成長故事
作者:柳小梅
柳小梅,女,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校長助理,南通市第四期226工程高層次人才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南通市骨幹教師,崇川區十佳園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教學競賽獲一等獎,追尋學科根性與兒童靈性相和諧的數學教學,兩次代表“情境教育”參加全國四大教學流派專題教學展示,應邀到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新疆等地進行講學,五十餘篇教研心得在《人民教育》《中小學數學》《江蘇教育》等雜誌發表。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競賽、“師陶杯”論文競賽多次獲一等獎。
我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所以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碌碌無為淹沒了自己!現在想來,也許就是這個最樸實的想法成為我最初努力的動力,也讓我在以後的堅持中有了自己的目標。回望自己走過的十餘年教育路,“學、行、思、著”的途中,“有所棄之後有所取”,我在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演繹屬於自己的句子。
學——以古典的心境
教育是“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的過程,是關於人的精神與生命的教育,教師的學習更應該突破純功利的包圍。我讀《中外教育簡史》《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當代數學史話》《童年的秘密》……這些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也許難以具有實際的功效,但我相信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係統的閱讀,批判的閱讀,伴隨著感悟與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
古典的心境還指學習中持一種批判的態度。
我早期的教育日記中曾有這樣一段記錄:辦公室,我靜靜地閱讀,作者說“我渴望成為名師,所以,我用我的心去成長,我用我的心去享受課堂。……”其實渴望成為名師,又何嚐不是我的夢想。然而一身教藝的練就,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心所能如願。有時我會很迷茫:對照名師,遙遠而不可及——反觀自身似乎成才的靈氣不夠,因為我始終認為有許多事不僅僅是靠勤奮就能成功的。我心中總是很困惑:究竟該怎麼做才是有效的?
我試圖通過解讀名家來尋求答案。
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揣摩名家的課堂錄像,一次又一次地捧讀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萬瑋的《班主任兵法》、《劉可欽與主體教育》、《黃愛華與智慧課堂》、《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徐斌的《另類課堂》、李烈的《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我清醒地知道,學習名家,不能在癡迷於“一招一式”的模仿中迷失自己,而要借鑒他們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句子。
在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身邊工作學習是我的幸運。李老師對我的引領,最初是她對理想追求的執著與激情。古稀之年的李老師每天到校孜孜不倦地學習、研究的身影,是我心中的航燈。李老師對我更深的引領是她的兒童觀,是她對兒童的真情和摯愛。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李老師說40多歲時,她代一堂體育課,和學生一起前滾翻、後滾翻。學生回家問自己的父母:“爸爸,你會不會翻跟頭?”“我們李老師會!”在學生眼裏,老師表現出了本學科以外的能力,尤其是在學生眼裏,和敬愛的老師一起玩,該有多大的吸引力。代課中這一無意識的舉動,正是考驗教師是不是真正把兒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李老師身上,我讀懂了什麼是對兒童真摯的愛,什麼是對教育深沉的愛。李老師常用兒童的視角去感受世界,她自稱,“我,長大了的兒童”。
成尚榮先生曾說:“教師專業發展之根、之魂、之核心發展力在於研究兒童,如此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諦,追尋教育的真義。”一開始,我不能理解。專業成長,更多是教師自身修養、教育研究水平、努力程度的影響,“兒童觀”有這麼重要嗎?聯想到李老師,刹那間,我突然領悟到:對比不同層次教師眼中的兒童,一般的教師也許是憑著一種職業責任感對待兒童的學習,而最優秀的教師則發自心底地摯愛著兒童,對自己的工作自覺到一種癡迷的狀態。李老師說,正因為你愛學生,你才會千方百計地創新思想、方法、課程,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教學不僅為了學生的未來,還為了今天獲得最初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