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整體文化生態建設中提升管理團隊的領導力(1 / 2)

在整體文化生態建設中提升管理團隊的領導力

管理智慧

作者:金鬆武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全麵的要求,包括確定更明晰的績效責任,提高標準化測試的水準,保證學校的安全,讓更多的教師、家長獲得參與權,建立更好的學校—社區關係,重視發展的多樣化,給予所有學生平等的機會,等等。這也給學校管理團隊帶來巨大的挑戰,他們需要為全校教師指出發展的方向,監管學校發生的所有事情,正確處理突發的問題,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常州市西新橋實驗小學提出在整體文化生態建設中,提升管理團隊的領導力,促進學校發展。

一、確立學校辦學追求,提高對改革的認識

辦學追求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需要確定的學校哲學。我校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征詢家長、學生、教育專家、社會人士的意見,領導班子共同學習,不斷討論,最終確立了“讓學校成為師生幸福棲息的樂園”的辦學追求。盡管小學隻是學生生命曆程中的短暫停留地,學校教育的視線卻要穿越學生生命發展的全程。學校以兒童為本位,指向每一個學生,給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健康發展,讓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天都能自信、陽光、快樂、幸福,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確立辦學追求,其意義不僅是確定了辦學方向,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管理團隊提高了對改革的認識,提升了改革的動力和信心。

二、用團隊發展目標來促進改革能力的提升

我們確定了領導團隊的“校性目標”:做到“三心”——責任心、真情心、勤智心;“三能”——能傾聽,能溝通,能執行;“三力”——係統思考力、獨立策劃力、靈活實施力;“三強”——應變能力強,資源利用能力強,創造力強。這四個目標不僅是線性發展的,更是交織前進的。“校性目標”的確定,讓領導團隊的每個人有了新的發展“參照係”,改革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通過改變製度製定的方式和價值定位來實現管理轉型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對製度的功能進行了分析,發現原來的製度更多地趨向於“控製與監管”,而缺少“指導與引領”。現代學校的發展,更需要引領性的製度。結合我校發展的需要,我們製定了一係列的引領性製度。如管理領域的《獎勵性績效工資考核評估標準》《崗位設置定級與晉升考核標準》等,教學與校本研究領域的《教學“六認真”達成標準》《教學質量管理考核標準》等,班級建設與學生發展領域的《班級建設與管理要求》《班級文化建設細則》等。這些製度的出台,整體遵循上下結合的原則,製度製定的過程是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過程。

校長與管理團隊在整個過程中,充分了解了教師的訴求,也了解到不同教師的不同表達方式,以後就能有針對性地和教師進行個別化的交流,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與此同時,校長與管理團隊可以根據評估標準的調整,改變管理的方式。比如,教師有了上公開研究課的意願,管理層就改變指定教師上課的方式,轉而采用“申報製”,讓每個教師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領導在方式、意識上都在轉型。

四、在民主開放的管理機製中提升管理團隊的領導力

要培養具有開放意識、開放心態、開放能力的教師,必須從管理層麵進行開放,讓學校的每個領域、每個層麵、每個空間都有教師的參與。這樣學校的發展就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1.學校發展規劃(計劃、方案)的教師參與。學校發展三年規劃、學校每年的工作計劃、學校的教育科研課題等,從策劃開始就讓全體教師參與。在我校,每一份規劃、計劃或方案的形成,都要經過“三放三收”的過程:製定前的一放“意見征集”,製定後的二放“小組討論”,實施後的三放“問題搜集”。這樣的三放甚至是多放,讓教師參與了學校“頂層設計”的全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教師了解了學校的願景、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的期望。同時,因為規劃注入了教師對學校發展的個人及集體期望,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更具有“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