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我與其他三位副校長也進行了同樣的對話,用大家的話說,“有壓力,很震撼”。兩周後,這種類似的校本對話,不僅在教研組層麵鋪開、同時也在教師發展中心的專家與學科教師之間展開,關注的話題更草根化,更富有實踐價值,也更能體現教師個人的能力與魅力。思考的深度成就了視野的廣度,火花一旦綻放,一係列的傳導過程就自發形成,求知——更新——實踐——再構,生機盎然。
這種校本研討方式避免了集中培訓“老態龍鍾”、收效甚微情況的出現,賦予了教師更多主動發揮的空間,使教師的個人特色與能力在互動中充分展現。那種一群人唱一個調、熬製“大鍋飯”的場麵絕對不會出現。
正如肖川在《論教師的專業成熟及其途徑》中所說的,教師培訓“注重的不是一招一式,不應該是教學的技能、教學的模式,而主要應該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追求”。“答校長問”的方式呈現的就是一個研究展示的平台,展示了參與者教育的理想、信念、境界和追求。從這個角度來關注實效,我們發現所有參與“答校長問”的教師都展現出了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泛獲取最新的信息——更新思想觀念——充實知識結構——交“答題卷”——躬耕課堂教學——校內反饋交流,一個教師自主探究的過程一氣嗬成,使理論研究與學校的教育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機製。
“答校長問”的教師培訓方式與常規的集中培訓相比較,有以下優點。一是內容針對性強。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又以其具體實踐為落腳點,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集中培訓的統一要求與學校和教師需要的不一致問題。二是空間具有延展性。問題的設置充分考慮不同學科、不同教師的個性特點,教師答題的方式沒有空間上和形式上統一的製約,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自由地選擇最能展示個體特點的答題形式。三是富有實效。培訓的內容針對學校發展實際,與教師個體的教育實踐相結合,教師在整個學期與學年中都在探究、都在實踐,學習力被喚醒,即使對話結束,教學實踐依然繼續。
在教師校本培訓中,隻有契合教師的個性發展需求、與發展實際相匹配並且指向教師最近發展區的培訓才能收到實效。我校“答校長問”的校本培訓方式仍處於探索階段,相信隨著我們不斷總結和完善,它將成為一種有效的校本培訓方式。
(作者係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