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化審計初顯震懾力(1 / 2)

充分利用政府相關部門管理的各類電子數據,采用信息化新手段,不但使得審計擺脫了“刀耕火種”式單純依靠人力查賬的模式,而且對違規違紀者形成多維監控的有力震懾。

有人名下有一輛車,但在信息登記時卻沒有申報;有人一家四口,房屋居住麵積達到106平方米……工作人員通過計算機聯網係統輸入查詢條件後,名下有汽車、住房麵積較大、領退休金、家庭收入超標等等保障房申請不符合條件者的信息,全部在屏幕上標記出來。

這是審計組的工作人員為記者演示數據篩查平台的一幕。目前設在長春市民政局的這一信息比對平台在審核保障房申請家庭和低保申請家庭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於社保、工資、稅收等信息實時傳遞到這一平台,大大壓縮了弄虛作假的空間,僥幸蒙混過關者也因此大大減少。

在社保審計領域,信息化審計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審計署社保司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社保基金數據量龐大,過去需要審計人員到現場人工采集數據,再恢複到計算機服務器上進行比對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數據表名稱和字段代碼編譯的事務。這種模式不僅效率較低,而且易出差錯。實現聯網審計後,相關的數據自動傳輸到審計數據中心,也不再需要過去複雜的數據轉換,審計人員直接使用生成的基礎表就能審計。

聯網審計的廣泛應用,使得審計監督的效能大幅提升。正因為審計手段的與時俱進,審計監督在懲處腐敗、推動改革、確保政令暢通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麵發揮了更大作用。聯網審計的震懾力正日益突顯。

在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看來,審計信息化建設,為全麵提升審計能力和技術水平,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更加有效地發揮國家審計在推動完善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信息比對讓不合規者出列

審計署副審計長餘效明指出:“社保審計資金量大、涉及麵廣、涉及人群多以及相關部門信息化管理程度日益提高等特點決定著在社保領域有條件也必須廣泛地、深入地開展計算機審計。”對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跟蹤審計,是信息化審計的生動案例。

麵對數量巨大的保障人群,如何確認誰符合條件誰不符合條件呢?入戶調查是其中的一個手段。“但這種審計,能查的範圍很小。”審計署派出吉林的審計組負責人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即使動用各種審計力量,一次審計能查3000戶就不錯了。按照2011年吉林省36.27萬套的開工任務算,審查的3000戶對象還不足總數的1%,覆蓋範圍有限。

不僅如此,審計人員表示,即使入戶調查,由於情況不熟等原因,也很難查出問題來。“比如他家有一輛車,你查的時候不開回來你也不知道。或者隱瞞了家庭收入,愛人上班不告訴你,你也不知道。”在保障房分配中,保障房申請家庭的條件都會進行公示,但公示所能達到的效果也很不明顯。一位住房保障部門的幹部表示,“在城鎮居住的居民,同一單元裏可能彼此都不認識,公示了家庭情況,即使有不符合條件的,其他居民也不一定了解。彼此很熟悉的,可能又礙於情麵。所以公示中少有接到舉報的情況。”審計署派出吉林的審計組審計人員告訴本刊記者,保障性安居工程點多麵廣,涉及千家萬戶,給傳統的人工審計帶來巨大挑戰。要在千萬戶家庭中采取傳統的手工審計和入戶核查方法,不僅工作量大,準確性差,而且覆蓋麵小,有限的抽查很難得出全麵客觀的審計結論。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與風險,審計組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審計中廣泛采用了計算機審計手段,並不斷深化改進,取得了較好成效。

具體操作上,審計人員創新計算機數據比對核實方法,以住房保障對象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為主要關聯條件,將住房保障係統登記的基礎信息,與車輛管理、房屋產權管理、稅務工商等部門登記的車輛、房屋、納稅、企業注冊登記信息等進行比對,以核實保障房的申請對象的財產和收入是否符合保障房準入標準。

“此種方法幫助審計人員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審核出了不符合條件的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等問題。”審計人員說。

在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審計組對長春市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提出了整改意見,促成長春市建立了包括戶籍管理、車輛購買登記、房屋產權登記、工商稅務登記等數據在內的數據比對信息係統。由此,信息化審計所采用的手段正式被移植到當地政府部門的管理中。

得益於信息化審計的推動,長春市2012年不符合條件享受保障性住房家庭的數量較上年明顯下降,降幅達75%。

擺脫審計的“刀耕火種”模式

“要審時度勢,清醒看到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是適應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必然選擇,不發展信息化就要被時代所拋棄。”在一次會議上,劉家義這樣告誡各地審計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