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處理處置的汙泥長期潛藏,漸成圍城之勢,既消解了耗費巨資處理汙水的環保效果,也有可能帶來傷民毀地的重大環境破壞。
隨著我國汙水處理率不斷提高,汙水處理的“副產品”——汙泥大量產生。汙泥是汙水處理過程中汙染物的富集和濃縮,必須妥善處理,然而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80%的汙泥並未得到有效處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被直接丟棄在農田、河流等公共環境中,變成新的汙染源。
未經處理處置的汙泥長期潛藏,漸成圍城之勢,既消解了耗費巨資處理汙水的環保效果,也有可能帶來傷民毀地的重大環境破壞。
大量汙泥去向不明
近年來,政府和群眾對水環境日益重視,汙水處理能力也加快發展。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汙水109.9億立方米,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汙水處理廠3622座,汙水處理能力每日約1.53億立方米。
汙水處理廠大規模建成運營最直接的結果,是汙泥產生量的大幅提升。汙泥是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是汙水中汙染物的富集和濃縮。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調研預測,到2015年,全國全年城鎮汙水處理廠濕汙泥(含水率80%)產生量將達到3359萬噸,即日產汙泥9.2萬噸。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德剛告訴本刊記者,僅天津中心城區,目前每天產生的汙泥量就有1000噸。
隻要汙水處理設施啟動,汙泥就會隨之產生。在大部分地區既無足夠滿足相關標準的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多數城市又沒有幹化焚燒等汙泥處理處置工藝和專業處理機構的情況下,巨量汙泥卻“人間蒸發”不知所蹤,汙泥到哪裏去了?
現實的情況是,一方麵大量汙泥去向不明,另一方麵則是非法偷排汙泥的案例在全國各地層出不窮。2009年,“京城環保第一案”震驚全國。承包北京市清河、酒仙橋汙水處理廠汙泥無害化處置的北京環興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何濤等人,將汙水處理廠6500噸含有多種重金屬和大量細菌的汙泥,倒進北京地下水水源保護區的永定河舊河床沙坑內,造成重大汙染事故。今年3月,北京附近又有汙泥偷排的事件被媒體曝光。
在天津,本刊記者采訪到曾經專門承接清運汙泥業務的薑先生。他說,他用兩輛輕型卡車運送汙泥,“一般都是晚上作業,把汙泥從產生地拉出後隨便找個地方傾倒,有時是在天津,有時跑遠點就到河北了。”“實際上,汙泥處理是汙水處理廠的‘老大難’,很多汙水處理廠為了省事,就把這塊業務外包出去,不管你承包商有沒有相關資質,隻要你能把汙泥拉走,怎麼處理我不管。”馬德剛說,“在大城市,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在一些中西部省區,汙泥處理處置則更加‘粗放野蠻’,直接就傾倒在河道或者農田裏。”對汙泥去了哪兒的疑問,折射出我國汙泥處理處置令人擔憂的現實。由傅濤等主導編製的《中國汙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3)》調研表明,我國汙泥處置中衛生填埋占比67.19%,堆肥12%,近18%去向不明,相當於超過80%的汙泥並未得到無害化處理。這些汙泥直接消解了汙水處理的效果,也成為隱藏在環境中的“定時炸彈”。
目前我國大部分汙泥被簡單填埋,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
同時,市場化汙泥處理處置渠道缺失,具有技術力量和處置設備、能夠承接汙泥無害化處置的企業寥寥無幾。
天津裕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林向本刊記者透露,企業做汙泥處理處置大多是賠錢買賣,並且現有技術力量也很難達到經濟、環保要求。
汙泥圍城傷民毀地
“汙水變汙泥,汙染大轉移,治水不治泥,等於白治理。”大量汙泥難以得到有效處理,而是被堆放在填埋場甚至公共環境中,讓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發出“毒泥圍城”的感歎。汙泥隱患的長期存在,汙染了環境,威脅著群眾身體健康,也消解了汙水處理的環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