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調研發現,此前,有的評級公司做地方債評估,基本上是誰與地方關係好誰就被指定,收錢不問結果,導致評級虛高。“這樣的評級隻會掩飾問題,成為一些地方不負責任地舉債的修飾符。”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表示,地方政府扮演的是債務發行人角色,對某些地方政府而言,誰給我的評級高,我就選誰評級。這導致評級公司為了爭取到給地方政府評級的項目,爭相哄抬評級級別。如此出來的評級結果隻是一個標簽,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以及整個國家的信用體係。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王朝才等專家認為,評級機構商業化傾向不可避免,但國家應製定相關規則,確保評級機構對評級結果負責。與此同時,引入學術機構進行評級,將有利於評級的準確和客觀。
其次,地方政府的財政透明度目前尚無法滿足信用評級的基本需要。
由於預算公開仍需繼續推進,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地方政府進度不一,財政預算與執行、財政體製與管理、債務口徑與統計等方麵的透明度較低,信息披露的時效性也較弱,限製了評級機構評級依據的可靠性。中債資信副總經理霍誌輝表示,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經濟、財政、債務信息透明度較低,導致評級機構開展評級業務獲取關鍵信息不足,影響評級工作的科學性。
在揭陽的試點中,北大研究組與揭陽市簽訂了保密協議,揭陽市方麵保證提供上報財政部的全套數據,且財政、發改、統計、國土、金融和國資公司全麵配合提供一手數據,研究組則保證數據不泄露給任何第三方。“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真實性,對作出科學的信用評級非常重要”,劉俏說。
受訪評級機構和學術機構表示,從根本上講,應明確地方政府的債務披露機製,不能靠機構和地方政府的互信偶然促成。記者了解到,包括廣州在內的一些城市,已主動向同級人大常委會披露債務餘額、舉借和償還的情況。
信用評級做好還需用好
地方政府信用評級不是為了評級而評級,作為放開地方債的準備工作之一,受訪專家認為,從化解地方債問題、增強金融風險防控和地方可持續發展出發,應從以下幾個方麵用好信用評級製度。
其一,為地方政府探索融資新渠道創造條件,提高對城鄉公共資源的綜合運用。一直以來,地方政府性債務最主要的投向是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而引入民間資本也未見成效。揭陽市在對過去和未來5年的經濟財政金融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後,政府“家底”示於人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在建中德金屬生態園的融資創新。揭陽市金屬企業聯合會會長吳克東告訴記者,政府隻負責規劃和監管,由協會辦園,不再派出辦事處,同樣包括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由入園企業承擔。由企業聯合募集10億元,如今規劃中的兩條園區主幹道已動工興建,成功引入民間資金,而這原本需要政府投資數億元。
其二,為發行市政債做好基礎工作。劉俏等專家建議,未來如果國家放開市政債,不“一刀切”,將地方政府信用評級作為製度基礎和前置條件,引入激勵機製,也就是說,做好了財政債務信息的完整披露,有了信用評級,才具備發行市政債的條件,誰先做好了誰先發。
其三,列入地級市一級政府考核體係。在揭陽的試點中,市政府對下轄5個縣區進行評級,並以此作為市考核縣區的參考指標。記者調研發現,縣級政府財政結構簡單,且政府在投融資方麵所受外部約束較多,即便出現違約,上級政府的債務準備金也能夠化解。相比之下,市一級財政體量較大,是當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主體,且具有一定獨立性,最容易出現較大債務風險。因此,專家建議,省級政府應該將地級市一級的信用評級納入考核體係。
在多位業界人士看來,揭陽等地的試點具有推廣和示範意義,在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仍未集中爆發風險的情況下,引入第三方評估,推動國家層麵加快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評估體係,有利於解決當前預算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建立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製度,建立起現代的財政製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政府財政穩健性、金融風險可控性和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更有效地進行宏觀調控。(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葉前 李斌 蘇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