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價神器”挑戰電商價格陷阱(2 / 3)

四處探價:

“K線圖”上揭玄機

李禮發現,在網絡購物中,各類“價格陷阱”屢見不鮮。為了避免上當,李禮準備了好幾個日記本,把常購商品各個時期的曆史價格走勢記錄下來,兩年多時間就記了厚厚的幾大本。每次網購前,他都取出他的日記本,對照價格走勢,尋找價格的穀底位置下單。

“不要小看這些價格波動,對於長期網購者而言,日積月累,就能省下一大筆錢。”李禮算過一筆賬,沒留意價格走勢前,他網購過幾百次,再套用價格走勢圖上的最低價一換算,幾年時間,他足足多花了10萬多元。李禮問過身邊的朋友,幾乎沒有一個不坦承曾經在網購時跌進了“價格陷阱”,多花了不少冤枉錢。

對於長期喜歡網購的網友,李禮還建議他們要多到實體店去逛逛。“有些網店標注的價格,甚至比實體店還高。但是好多網友總認為網上的價格比線下的便宜,平時也懶得去實體店比較,如此一來,明虧暗虧自然會吃上不少。”

用日記本手工記錄價格的走勢和變化,雖然有效,但費時費力,而且對於數百萬家網店和海量的商品而言,即使用一萬本日記本也歸納不全。李禮通過手工記錄,更發覺價格的起起落落。不過他也覺得用日記本記錄價格走勢的方式過於原始,他在探尋一種更為科學的分析記錄方式。

2011年7月,李禮花了兩個多月的構思,終於開發出自動采集記錄價格的網絡程序。這個程序的原理很簡單,就是讓采集程序一天24小時多線程記錄商品報價,寫入數據庫,積累數據。

價格采集中,李禮也注重捕捉商品用戶的評論內容。好多網友喜歡在評論中將自己購買的價格也寫上去,網友們提供的原始資料,進一步豐富了價格采集數據庫。

不過,李禮開發出的程序也遇上了兩隻“攔路虎”。其一,商品的數量非常大,以京東商城為例,商品量就達幾百萬個,涉及到的有效價格單位就有幾億個,這如果沒有巨量的服務器支撐,就會導致查詢的速度非常慢,而且也有可能不太準確;其二,采集程序要不斷到各商城的商品頁麵記錄價格,很容易被商城判斷為非正常訪問。李禮說,在采集程序工作時,幾乎天天都會受到係統自動封鎖或人為的特殊幹擾。

對於第一隻“攔路虎”,李禮沒有充足的資金去租用巨量服務器,他對設計好的數據庫進行不斷優化分配,並分配好采集程序機製,這樣隻要租用幾台小型的服務器就能解決問題。

對於第二隻“攔路虎”,李禮解決的途徑之一就是“強攻”,想方設法突破對方的技術封鎖,獲取價格信息;途徑之二是“借力”,李禮說:“不少熱心的網友主動提供價格線索,豐富了價格采集的數據庫。”

經過一段時間采集,程序把各時段的對應價格生成走勢圖,效果比之前手工記錄的精細很多,新的商品曆史價格圖就跟股票的K線圖一樣,讓人一目了然。

當年10月,李禮在西貼網鏈接了“網上商品曆史價格”(以下簡稱“比價網”),為網友們提供免費的比價服務。筆者打開網站看到,網站密密麻麻彙集了各種查詢框,涵蓋了包括京東商城、天貓、當當網、1號店等18家電商網站,查詢非常方便,隻要在對應的查詢框中輸入商品網頁編號或商品網址,該商品的曆史價格便一目了然。

筆者以某品牌冰箱為例進行了查詢。2013年6月6日,該品牌冰箱報價為1934元,6月8日出現了最低點,報價為1599元。最高點則出現在7月6日為2790元。最高報價與最低報價相差1191元,短短的一個月時間,相同的商品報價出現千元差距,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即使2013年的“雙11”購物節期間,該品牌冰箱的報價也是2299元,盡管商家打出了打折的噱頭,但比平均價格還是高出一些。

李禮抽取了20多種網購商品的曆史價格,經與購物節時的“打折”比較,發現其中有3成的商品價格處於較平時偏高狀態。其中有一款汽車香水座,某網店的曆史報價一直是68元,在“雙11購物節”來臨之前,商家突然將價格提高到168元,然後還煞有介事地推出5折“秒殺價”。即使打5折,該香水座的報價達到84元,較平時無折扣的價格高出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