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嫁到寧海(散文)(1 / 3)

嫁到寧海(散文)

寧波市文學期刊聯盟優秀作品選

作者:婁美琴

從我能夠聽懂語言開始,就不斷被人追問到同樣一個問題:你媽媽為什麼嫁給你爸爸啊?我奇怪了:我媽媽為什麼不能嫁給我爸爸?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也漸漸覺得:我的爸爸媽媽有時候確實顯得很不般配。

爸爸是個地地道道的寧海農民,在家鄉岔路上金村“上無片瓦,下無寸地”,從小父母雙亡,兄妹流散,是個出身非常淒慘的孤兒。

媽媽出生在奉化城關一戶商人家,在上海開著兩家商鋪,在奉化又有土地出租,家境比較富裕,媽媽從小在上海生活,過著養尊處優的“嬌小姐”日子。

他們的出身、背景、教育和觀念都有很大距離,按理說,他們就像鐵路線上兩道軌道,根本沒有交集的時候。

但有一個事實不容懷疑,他們是自由戀愛結的婚,而且在六十年前。難怪別人,就是作為子女也很好奇:那麼“潮”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直接問及這些,媽媽似乎也很害羞,會幽默地說:“傻孩子,我也是一不小心嫁到寧海偶爾當了你們的媽媽……是我們前世有緣啊!”

其實,在與媽媽相親相伴的所有歲月裏,有關媽媽生活軌跡已經明晰起來,雖然普通但也不失感人情分,我願重新描畫一下,表達一個普通子女對父母真切永恒的感恩之情。

一、沒完成學業,是因為戰爭

我懂事的時候,隻知道家就在茶院下街頭,一條卵石路從茶院大街往南直通下來,到我家門口往東一拐,直往下王村口。我家東南麵就是一大片水稻田,每到黃昏時分媽媽在家門口安放幾把椅凳,帶著我們兄妹乘涼講故事,唱歌。媽媽會唱很多戲曲,也喜歡唱歌曲。歌曲裏除了《蘇武牧羊》《秋水伊人》經典老歌和《王二小》《小兔子乖乖》等兒歌,還有幾首旋律很頓挫優美而聽不清歌詞意思的歌曲,媽媽說是日本歌曲,是她在上學時日本老師教的。當時媽媽也教會我們兄妹幾句常用語,現在我隻記得“你好”(ありがとう)讀成“哭你一起挖”、“謝謝”(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讀成”啊梨嘎多”了。

為什麼日本人會教媽媽日語呢?是因為戰爭。

1928年三月初四,奉化縣城大橋鎮的商會弄裏,錢會長很開心地向前來賀喜的會員們宣布:“嗬嗬,今日得女,取名林鳳。不管以後能否真的成為林中鳳凰,永遠就是鄙人的掌上明珠了,還望諸位多多關照……”從此,媽媽就隨父母在奉化與上海兩地像小鳥一樣來來回回,無憂無慮度過了童年。到了學齡,就穿著陰丹士林淡藍上衣,黑裙子,白襪子,進了上海的一家學校讀書。

原以為今後的歲月也會像黃浦江一樣永久地翻滾著幸福的波浪,但是“八一三”戰役發生了。

“八一三”戰役也叫“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前後共曆時3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6個旅三十萬餘人,死傷七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六十餘萬人,傷亡達十五餘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同時也改寫了許多百姓的命運,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

外公一家關閉了商鋪,回到奉化,盡管後來媽媽增添了兩個弟弟,父母還是溺愛著這個聰慧活潑的長女。在不知戰火何時燃燒到甬江流域的不確定時限中,媽媽進了奉化的一所學校繼續學業。不久。日本人打到了奉化,接管了學校,學校裏有了日本老師,大量增加了日本課程。1939年底,日本軍事情報機關決定以蔣介石的家鄉,尤其是蔣家宅院作為攻擊目標。1939年11月2日下午,6架日軍飛機從寧波方向突飛溪口,以蔣家故居豐鎬房和武嶺文昌閣樂亭別墅為主要目標進行大肆轟炸,當時,善良的百姓們根本沒有防備,因為早在三年前,蔣介石五十大壽,溪口上空也曾有過16架飛機作盤旋表演,它們一會兒排成“壽”字,一會兒排成“大”字,煞是好看!今天6架飛機來表演什麼呢?人們正在張望猜測時,沒想到這飛機可惡,從天上丟下了一連串炸彈。這時,溪口的防空警報拉響了,人們這才知道隱蔽逃命。而蔣介石的發妻毛福梅就在轟炸中殞身。此後4個月,日軍連續轟炸奉化、溪口13次,終於在1943年4月進占奉化。此時的媽媽,早已放棄了課本,而熟練了快速進出防空洞的技巧。戰火提前結束了媽媽的學業——那時,她剛上初一。

二、愛上窮小子,是因為象棋

戰亂不但讓媽媽輟了學,也丟了家。無數次的轟炸讓奉化居民紛紛逃散保命。媽媽一家五口投奔過上海寧波一帶親戚,都感到不安全,最後隨人流飄落到寧海境地一個叫茶院的地方。找了家小客棧暫居下來。因為外公會中醫技法,平時就靠“望聞問切”給周邊百姓看病賺點小錢養家度日,此時母親和舅舅們既沒有了學業,又沒有朋友同學,日子過得枯燥乏味,隻得相互博弈象棋虛度光陰。有一天,媽媽出門在小巷裏看到有人在擺攤玩棋,媽媽就去觀棋,雖說棋界有個“觀棋不語真君子”的法條,但媽媽還是給一個瀕死的棋手指點了一步救命棋,那個棋手起死回生,大歎“奇了奇了”,而另一位對手對媽媽的違紀行為很不滿,憤怒得大叫,但看在違紀者是個姑娘,不好過分,也有點好奇,就挑釁“有本事,這下一盤棋你來跟我走”,於是,媽媽就沉著大方地與他對弈起來……最後的勝敗定論似乎被忽視,而“有個城裏姑娘會走棋”的消息在村裏傳開了。媽媽成了一時的“象棋明星”,經常有人來找媽媽下棋,那個最初的挑釁者總會在幹完活以後找媽媽“下一盤”,還會小孩般悔棋,爭吵,生氣,回頭又重來,讓媽媽的青蔥而空虛歲月稍稍得到了墊充,另一種情愫也在暗暗滋長起來……

當戰事稍稍安定,阿媽一家要回到奉化老家去了,媽媽心裏有了一份牽掛,與其說牽掛這裏的象棋生活,還不如說牽掛那個二十多歲的勤快而聰明的,身懷一套箍桶好技藝的鄉下樸實“棋哥哥”。臨別時,他們互留了通信地址。

三、嫁到寧海來,是因為生活

抗日戰爭結束,內戰開始。回到奉化城裏的媽媽還是無所事事,有人推薦去教書,外婆說年齡還小,不舍得。部隊招女兵,外婆看到女軍人軍裝布料差,斷定生活條件會艱苦,更不肯了。媽媽隻好在家裏陪一些同學或夫人打打牌,走走棋,看看書,聽聽戲,養就了享受安閑的習性。而內戰的紛亂還在威脅著百姓的生活,媽媽有個表弟當時在蔣介石先生創辦並命名的“武嶺學校”讀書,有一天,他回家興奮地說:“最近學校安排我們全體同學要去外麵搞拉練活動,要好幾天。”過了幾天,家裏接到了表弟與一班同學被蔣介石作為“江東子弟”,船載去了台灣的消息,從此杳無音訊,直到文革後才聯係上,此是後話了。

當時還發生了另外一件事。

媽媽的同桌叫方卉蓓,家裏開著三爿蠟燭店,非常富裕。有一天突然跑來告訴媽媽:她家已經花巨款包下一條商船,準備某日全家逃往台灣,在她的懇求下,她家答應給我媽媽留了一個座位,一起去台灣,因為媽媽是她最好朋友,她不舍得。同學的真摯情誼感動得媽媽熱淚直下,媽媽當時就答應了她,可一回到家裏,看到親愛的父母和兩個可愛的弟弟,又難舍難分了。下船的時間到了,媽媽趕到碼頭,與方卉蓓一家告別感謝,他們都惋惜媽媽放棄了棄暗投明的機會。而媽媽說,那個時刻,覺得親情的力量最巨大了,在家裏伴著親人生死與共,過平淡的生活,比什麼都好。

其實,那時過平淡的生活並不容易,上海的商鋪不能開張,奉化佃戶們的租糧和租金也交不上,幹中醫的外公還要受脅迫,不時地明裏給國民黨部隊買藥,暗裏給共產黨部隊送藥,又怕被雙方發現掛上“叛徒”的帽子,日子過得戰戰兢兢。此時,不會寫信的寧海箍桶青年,挑著箍桶擔,按以前媽媽留的地址,竟找到了媽媽家。看到媽媽家的窘境,就建議再到寧海去。無奈之際,媽媽一家又來到寧海。但終是不習慣鄉下閉塞單調的日子,外公外婆以及兩個舅舅都想回奉化縣城,媽媽卻表示願意留在寧海。媽媽說,當時外婆傷心死了。直喊:“阿鳳囡囡啊,阿姆我即使有十個女兒,也舍不得將你留在寧海鄉下這個窮地方啊。”媽媽說:“阿姆養我已經好多年了,我再也不想增加家裏負擔。何況,寧海與奉化隻有一整天的路程,來回也很方便啊。如果,我當時去了台灣,阿姆就真的失去阿囡了!”也許是這席話打動了外婆,她再也不繼續反對,媽媽與爸爸終於走到了一起。那時,爸爸28歲,媽媽21歲。

四、做寧海人難,是因為另類

按現在說法,爸爸媽媽的結合絕對屬於“裸婚”。

爸爸結婚前是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的孤兒,住在一間茅屋裏,除了一副箍桶擔子,家徒四壁。

媽媽來到寧海,隨身隻帶了一隻皮箱,內裝幾件心愛的衣物和幾本戲考。但她穿著列寧裝,這在茶院三村的所有女人群裏顯得很另類。媽媽給我們看過她的一張老照片,梳著短直發型,大翻領,雙排紐扣,一手長,中部係一條腰帶,凸顯著女性身體線條。看上去樸素幹練、英姿颯爽又不失時髦。後來我在人民幣圖案上看到的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是此類“列寧裝”的模特。反特片《鐵道衛士》中,葉琳琅扮演的女特務王曼麗也穿著“列寧裝”。可想而知,當媽媽以這樣時尚的穿著與挑著箍桶擔子的土佬爸爸並肩出現茶院街頭會引起怎樣的轟動。